【大家談】變“要我創新”為“我要創新”

2017-03-04 16:44:43|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梁生文

  

  2013-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先後24次“下團組”,“創新”堪稱總書記説的最多的詞彙之一。比如,“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創新能力是一支軍隊的核心競爭力,也是生成和提高戰鬥力的加速器。”

  當今之世,無論怎麼強調創新都不為過。眾所週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五大發展理念,其中創新居於首位;我們要在2020年進入創新國家之列,2030年邁入創新國家前列,必須創新,無創新則一切都是虛妄之談;當前,我國經濟已由較長時期的兩位數增長進入個位數增長階段,要突破自身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就在於創新……

  説到創新,我們不缺少這一精神。敢於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不斷在攻堅克難中追求卓越,古已有之,於今為盛。有觀點稱,創新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並不誇張。從航天到高鐵,從核電到超級計算機,再從製造到質造……如果不是創新,怎能有那麼多豐碩的成果?

  目前看,“要我創新”已是全社會的價值共識,“我要創新”也漸漸成為方方面面的自我認同。不難理解,創新需要自覺,需要主動,需要敢於突破常態,如果拿著鞭子在後面抽著才能創新,把創新僅僅當成必須完成的任務,就不可能取得巨大成功。

  毋庸諱言,實現創新尚需變革。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説,就是破除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有些人畏難,不願意創新,這是思想障礙;有時為舊體制所束縛不能創新,這是制度藩籬。故此,粉碎思想障礙,瓦解制度藩籬,才能更好地實現創新。

  同時,創新是一件冒險的事情,這就需要寬容失敗。事實上,中央一再強調,要最大限度調動科技人才創新積極性,尊重科技人才創新自主權,大力營造勇於創新、鼓勵成功、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創新失敗了並不可怕,怕的是不敢創新,更可怕的是不寬容創新。如果沒有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恐怕人人害怕創新,寧可不創新也不敢冒險。

  鼓勵創新,更需培植良好的制度土壤。比如,在財力上支持創新者。打通科技和經濟轉移轉化的通道,優化科技政策供給,完善科技評價體系,比喊口號更重要;讓創新者得實惠,讓創新成功者有名又有利。正如李克強總理所稱,相關部門要自我改革,修改完善具體的文件細則,讓科技人員真正感到口惠實也至,既有“面子”、又有“裏子”,真正讓有貢獻的科技人員名利雙收!

  當然,破除制度障礙並不容易,拆除各種有形無形的障礙,説得到更該做得到。惟有認識到一流科研機構、一流高校、一流科技成果從來不是靠各種條文“管”出來的,意識到“人”是我國發展最大的潛力所在。把“人”的力量調動起來推進創新,就會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創新者就會層出不窮,創新成果就會如雨後春筍。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在這個堪稱創新的最好時代,還等什麼?變“要我創新”為“我要創新”,這是時代的遴選,也是我們每個人的使命。(文/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