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4日電 題:中國脫貧“世界紀錄”是怎麼煉成的?
中新社記者 李曉喻 劉旭 郭曉瑩
“中國在脫貧方面創造了世界紀錄。”自脫貧“攻堅戰”打響後,中國貧困人口正以每年1000多萬人的速度減少,令海外驚嘆。這是怎麼做到的?
全國兩會期間,眾多來自脫貧攻堅戰“戰場”的全國人大代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揭秘脫貧“世界紀錄”背後的故事。
“扭轉腦殼”
為減少貧困,中國政府投入了大量“真金白銀”。據官方數據,2016年中央和省級財政投入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下同)。
但完全依賴政府力量並非長久之計。用廣西壯族自治區田陽縣那滿鎮新立村黨總支部書記、村主任羅朝陽的話説,“坐著等政府撥款不行,只有自助才有出路。”
來自湖北山區的英山縣溫泉鎮萬丈河村黨支部書記王金初也表示,要脫貧致富,第一步就是讓農民“扭轉腦殼”,意識到脫貧致富是自己的事。在她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個負債50多萬元的貧困村“華麗轉身”為資産超過2000萬元的生態文明新村。
産業支撐
在不少全國人大代表看來,脫貧最重要的是要有産業支撐。
“農民要真正脫貧致富,産業發展是關鍵所在。”湖北省建始縣店子坪村支書王光國説。這位把武陵山區最貧困的山村建成全省脫貧攻堅“樣板”的基層代表告訴中新社記者,政府應對幫扶貧困村的企業給予政策傾斜,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和貧困戶建立穩定關係,形成“公司+基地+農戶”模式,才能真正實現脫貧。
“目前中國靠搬遷扶貧的很多,很多是糊塗搬遷,這不行。”羅朝陽也直言,脫貧必須與産業結合,讓村民出來以後有工作、有收入,“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羅朝陽舉例説,新立村搞易地搬遷扶貧時,就結合當地水資源不足、農作物收成不好的實際情況,發展了聖女果和芒果種植兩大産業,既解決了就業問題,又為村民帶來收入。
靠辦産業脫貧致富的例子不止一個。河南省臨潁縣杜曲鎮北徐莊村黨委書記徐德全表示,村裏和大企業合作,建起養豬場、屠宰場、麵粉廠,“讓農民背後有工廠、有企業”,每個月能賺3000元至5000元。
“秘密武器”
打贏脫貧這場“硬仗”,有勇有謀還需有工具。大數據就是脫貧攻堅的“秘密武器”。
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告訴記者,大數據能真實、準確、科學地評估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狀況和扶貧項目效益,為制定科學扶貧政策提供數據支撐。
他透露,中國貧困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程度最深的貴州省自“大數據精準扶貧雲系統”上線以來,已實現對623萬貧困人口、9000個貧困村、934個貧困鄉鎮、66個貧困縣和有扶貧開發任務地區的精準識別和動態監測,“這讓他們的心氣一下就上來了”。
目前中國還有4000多萬貧困人口。要使這些生活在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貧中之貧”人口擺脫貧困,難度更大,需要付出更艱苦的努力。
眼下,讓王金初頭疼的事一是交通不便,高鐵、高速公路缺乏,農民走不出去、農産品運不出去;二是財政專項轉移支付向貧困地區傾斜的力度還不夠。她建議,今後應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保障扶貧重點工程,培養“造血”功能。
中國官方對此亦有清醒認識。國務院扶貧辦新聞發言人蘇國霞日前表示,今後將鼓勵、支持和帶動貧困群眾靠自己的雙手脫貧,繼續加大力度實施産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就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和生態保護扶貧,確保完成全年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等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