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徐艷清、劉軼瑤、鄭治):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脫貧攻堅依然是備受與會代表、委員們關注的話題。不過,與往年的扶貧建言略有不同,今年大家更加聚焦“精準”二字。扶貧,如何從“千篇一律”轉向“私人定做”? 怎樣才能做到更加有的放矢、更為精準?對此,與會的代表委員們有何好的經驗分享?
位於貴陽市烏當區新堡鄉的王崗村,曾經是一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子。從2007年開始,通過發展民族特色旅遊相關産業,該村成功地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之路。
去年,王崗村村民人均收入已達到12000元,遠高於當前我國確定的每人每年2300元的農村貧困標準。
全國人大代表、王崗村黨支部書記 花全 4號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指出,王崗村之所以在脫貧攻堅中取得今天的成績,主要得益於找準了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你像07年以前我們做傳統農業,都是2000多,一個月人均收入。我現在12000,就是産業出來的,就做農家樂,農家樂十足一年幾十萬。我做生態草莓和採摘的,我們的水果是不拿到市場去賣的,讓遊客自己採摘,享受那個感覺。一是我的安全,我的食品綠色安全,所以就贏得了市場的需求和喜歡,他要這種感覺,綠色發展、生態發展、健康發展,現在我走的這個路。”
此前因為貧困,王崗村幾乎一半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小孩在家,由此帶來一系列社會矛盾。 現如今,全村幾乎所有年輕人都投身於本村的生態旅遊、採摘觀光、養殖等産業。王崗村黨支部書記 花全 認為, 脫貧不僅讓村民們增加了收入,更為重要的是留住了人,留住了“親情、感情”,之前的社會矛盾也迎刃而解。在花全看來,脫貧貴在因地制宜,精準把脈:“我們要做好調研分析,他適合做什麼,感覺還是我們做農村的要一個村一個策略,每個村的特色,每個村的老百姓是不一樣的,必須把本村的實際情況做個調演分析,到底做什麼,因為什麼貧困。比如説有些是發展産業不對路的,有些是我們交通設施不完善的等等非常多,就要一對一的找準這種産業,找準原因。然後再分析怎麼做怎麼辦。”
一直以來,我國的脫貧攻堅戰都離不開企業的參與。近年來,蘇寧集團充分利用O2O(線上到線下)渠道等資源優勢支持扶貧事業,推行農村電商戰略,不但為貧困地區的農産品打通進城渠道,而且還為全國培養了7000多名農村電商人才。
全國政協委員、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告訴記者,他們充分利用蘇寧的産業資源積極參與國務院扶貧辦、扶貧基金會和工商聯組織的精準扶貧,“通過落地“銷售、納稅、服務,就業、造富”在當地的農村電商“五當模式”,為2萬多種農村品搭建進城通路,截至目前已建設了2000多家蘇寧易購服務站和上線了400多家地方特色館,惠及了3億多的農民朋友。”
張近東還表示,這次兩會他的提案是《優化政企資源配置 助力青創眾創發展》,提出將依託蘇寧的模式優勢、資源優勢,扶持更多的中小企業創業,積極參與精準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