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鐵飛燕:留守兒童最好的禮物是父母返鄉就業

2017-03-07 00:01:15|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楊玉國

人大代表鐵飛燕在接受記者採訪。攝影:趙春曉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趙春曉)人大代表鐵飛燕被網友稱為“最美的90後女孩”、“英雄,中國的驕傲”、“90後的楷模”,她18歲時勇救5名落水工人的事跡被媒體廣泛報道。鐵飛燕關注留守兒童問題已經多年,在今年兩會上,她提出了關於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的建議,同時她也指出,父母陪伴身邊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我國有6000多萬留守兒童。與父母長期分離造成的監護缺失,致使留守兒童在身心健康和發展方面出現嚴重問題。

  五年前鐵飛燕成立了一個支教者團隊。在基層幫扶留守兒童時,她發現留守兒童在物質方面已經能夠滿足基本需要,最困擾他們的因為缺乏情感交流造成的“心理貧困”。由於不能與父母進行經常的情感交流,鐵飛燕發現這些孩子的性格特徵明顯地分為兩類:一類是非常的自卑、沉默寡言,還有一類就是多動、調皮頑劣。

  由於對孩子性格的不了解,鐵飛燕的支教團隊遇到了很多問題。後來,鐵飛燕想到不如借鑒扶貧的建檔立卡制度,給每個留守兒童建立信息檔案。鐵飛燕告訴記者,檔案裏面可以包含一些留守兒童的個人信息,比如,父母務工情況、學習狀態、行為表現、個人喜好與同學的關係等等。如果對這些孩子一無所知、盲目幫扶,只是認為孩子缺錢少物,那起到的作用將非常有限。

  鐵飛燕告訴記者:“一步到位解決問題是不現實的,我們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政策支撐,讓更多的社會組織參與其中,一起幫政府來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因為社會力量是巨大的,只有發動社會力量、社團組織才能更好地促進問題的解決。我對此還是比較樂觀的。”

  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李總理兩次提到兒童問題,一處為“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城鄉困境兒童保障”,另外一處則是“切實保障婦女、兒童、老人合法權益”。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不僅關係到6000萬孩子的發展與福祉,也是未來社會穩定和諧的重要保障。

  在採訪中,鐵飛燕向記者講述了一個孩子的轉變經歷。當時支教團隊調研時,一個孩子被列幫扶重點,這個孩子由70多歲的爺爺和奶奶照看,性格孤僻內向,與人説話時聲音顫抖。後來,孩子的父母返鄉創業種植大棚蔬菜,與孩子團聚並且經常溝通,後來這個孩子與同伴交流時表現得底氣更足、更有自信了。

  鐵飛燕認為,解決留守兒童的最好方式就是讓孩子的父母能夠實現返鄉就業,這樣父母就會離孩子非常近,除了能監護孩子的行為,還能在心理上給孩子安全感,讓他們更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