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6.5%左右的GDP增速符合我國經濟發展規律和實際

2017-03-07 09:53:07|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梁生文

  

  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所做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2017年我國GDP目標增速為6.5%左右,在實際工作中爭取更好的結果。

  6.5%左右的GDP目標增速,低於2016年同比6.7%的目標增速。在世界經濟增長低迷態勢延續,國內經濟在爬坡過坎關鍵階段背景下,對這一目標增速該怎麼看?

  中國的GDP增長率在2016年為6.7%,比2015年降低0.2%。然而,GDP的下降伴隨著工業部門總利潤的增長。根據總理的報告,工業部門的總利潤在2016年增長了8.5%,與前幾年相比這是一個長足的進步。實際上,在過去36個月中,中國遭受損失的公司的總損失年增長率始終是正向增長,直到2016年8月,這個數字才開始下降3.1%。2016年全年,中國遭受損失的企業的總損失下降了9.2%。相比之下,2015年的總損失增加了31.3%。在2016年,遭受損失的企業總體數量僅增長了0.2%,而2015年的總體數量增加了20.6%。

  2012年3月至2016年8月期間,生産者物價指數(PPI)持續走低。PPI的下降表明工業部門産能過剩。在一定的價格水準,不能拉動消費和投資需求,企業不得不降低價格來吸引客戶,從而導致利潤下降。當利潤下降過大時,企業遭受損失。公司利潤的削減進而導致他們削減投資和生産。因此,投資需求下降。同樣,在流動性約束的前提下,這些公司的工人收入下降,削減了他們的消費需求。以上種種,構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中國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個方面來解決這些問題。從需求方面看,政府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具體地説,稅務改革是為了減少企業的稅負。因為中國企業被大量杠桿所制衡,新債務融資和投資都很困難。通過削減稅收,企業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使他們的支出可以相應增加。此外,企業去杠桿和促進直接融資降低了企業的融資成本,這也可以有效鼓勵企業的投資。政府對基礎設施的投資不僅直接增加總需求,而且通過提供基礎設施作為補充生産要素來鼓勵私人投資。此外,由於一系列量化寬鬆的改革和簡化行政程式,新公司和新投資項目的市場進入變得更加容易。再者,與“一帶一路”地區更密切的經濟聯繫,跨境電子商務和自由貿易區的快速發展,這都極大拉動了外部需求。

  從供給側方面看,2016年過剩産能減少。根據政府工作報告來看,鋼鐵産業和煤炭行業的生産能力分別減少了6,500萬噸和2.9億噸。政府採取了各種措施有效促進技術進步。到2016年,中國專利數量已達100萬件,專利技術交易總額突破1萬億元。政府還促進了産業結構的轉型。更具體地説,具有低附加值的傳統製造業部門現在正逐漸被高科技製造業部門和服務部門所取代。

  總而言之,這些政策增加了有效需求,同時減少了過剩供給。因此,我們看到了國內經濟表現向好。最近,國際社會對中國未來經濟增長前景進行了激烈的辯論。一方觀點認為,中國過去的經濟快速增長得益於它遠離世界技術前沿和技術傳播。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這種捕捉增長的方式其發展空間在減少。無論這樣的論斷正確與否,中國是一個大國,有一些地區遠離了國家的技術發展前沿。總理報告中提到的區域發展戰略有助於促進在國內比較偏遠落後的地區迎頭趕上。同樣,我們看到近年來中國貿易夥伴的外部需求在下降。一方面,中國正在尋找其他國際貿易夥伴;另一方面,促進國內分工和貿易可以有效提高生産力促增長。

  因此,6.7%的GDP增長率低於2015年的6.9%。但它並不意味著更糟的經濟表現。恰恰相反的是,這個數字不是通過創造過剩的生産能力獲得的。實際上,經濟結構和供給品質都有所提高。此外,6.7%的增長是通過減少污染和能源消耗所獲得的。根據政府工作報告來看,2016年單位GDP能耗下降5%,污染問題也得到較大的緩解。例如,報告顯示,2016年,74個主要城市的PM2.5密度下降了9.1%。

  再來看看2017年政府工作的總體安排和主要任務,我們不難發現中國政府將繼續採取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戰略來保持可持續經濟發展。新的GDP增長目標設定為6.5%左右,低於2016年的增長率。但是,這將伴隨能源消耗下降3.4%,並進一步減少污染物排放。宏觀經濟政策組合仍將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謹慎的貨幣政策相結合。以此為指導,政府將進一步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低成本,提高公共服務,提升基礎設施建設。産業結構調整和區域發展戰略將繼續保持步伐。(錢宗鑫 中國人民大學貨幣金融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