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蘊嶺:繼續推動全球經濟合作 中國有理念也有措施

2017-03-07 19:52:36|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趙妍

出席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的張蘊嶺委員  攝影:黎萌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黎萌)面對“逆全球化”思潮和保護主義傾向抬頭的國際新動向,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經濟全球化符合世界各國的根本利益,中國將堅定不移推動全球經濟合作。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亞太事務專家張蘊嶺認為,世界經濟結構性調整的長進程還沒有完結,美國的孤立主義和單邊主義,是要改變過去經過長期努力已經建立起來的開放市場框架。“可能影響會比較大,我們要有相應的對策,以免受到大的損害。”

  在接受國際在線獨家專訪時,張蘊嶺表示,目前世界經濟有兩個特點,一是不確定性因素增大,二是結構性不平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把經濟增長的目標定在6.5%比較適度,執行下來也可能超過這個數。定低一點的目的,是因為總體預期並不太好,我們不要頭腦發熱。中國經濟發展轉型的難度還是很大的,要準備做出一些犧牲,比如像過剩部門,還有鋼鐵、煤炭等産能,都還會繼續削減。

  “而不確定性因素增大,主要就是由於特朗普當政。”張蘊嶺説,他會改變很多原來的政策,這也是我們現在面臨的最嚴峻的外部形勢。特朗普上臺之後,開始大家看他像是亂來一氣,其實不是,他和他的那些人是帶著理念在執政,這個理念就是美國的孤立主義和單邊主義,是“美國第一”和優先考慮美國的利益。

  “但是到底會變多少,怎麼變?特朗普政府還處在一個剛剛開始的階段,這就是不確定性,或者叫不可測性。”張蘊嶺稱,經濟發展最大的挑戰就是不確定性、未知性,這樣就不好應付,不好預測,不好做決策,這是一個嚴峻的環境。

  在張蘊嶺委員看來,特朗普有兩點基本認識,一是認為過去美國推動多邊合作和區域合作吃了虧,不僅産業轉走了,別國商品也大量涌入。二是以前的美國政府讓步太多,對其他國家施壓太小。“所以要改變,他不再去推動多邊,甚至表示即使是WTO對美國的違規裁決他也不執行。”同時,美國可能任性地去宣佈他國所謂的違規,包括指責中國的匯率政策等,這使得我們的外部壓力加大。

  記者從今年的兩會上獲悉,中國外貿已連續三年負增長,去年剛剛出現回緩的勢頭,因而有委員預測,2017年中國的對外貿易如果能達到零增長就已經是不小的進步。張蘊嶺對此指出,雖然這幾年外貿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比較小了,但是如果再出現大的減少,對經濟的副作用就會很大。“因此我們要有相應的對策來保中國的經濟增長。”

  那麼怎麼做?張蘊嶺告訴國際在線,中國當然不會以牙還牙地也實行保護主義,而且我們提出的將堅定不移推動全球經濟合作也不是空説,我們不僅有理念,也有措施,包括《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要維護多邊貿易體制主渠道地位、紮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推動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議定書全面生效實施、早日結束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談判、推進亞太自貿區建設等。

  中國是靠積極參與全球化來實現快速發展的。但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各國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如收入分配不均衡、失業,因此光靠開放還不行。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引導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包容互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怎麼引領呢?張蘊嶺説,比如“一帶一路”倡議,它的設計就是一種新型發展合作,根本點就是幫助對方去改善他們的綜合發展環境。

  張蘊嶺表示,過去談全球化更多注重開放國門,但不少國家敞開國門後因為沒有基礎設施,外資也不去,怎麼辦呢?現在中國的方案就是,通過合作的方式,來幫助對方建設基礎設施。光中國一家當然也不夠,我們就推動新的融資機制,像亞投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我們還設立了絲路基金。“所以現在中國推行的是一種新型發展合作,即能夠使對方國家的綜合環境得到改善,而且這種合作方式不再是傳統的産業轉移,而是産能合作,就是要使得對方也具備這種發展的能力。”

  中國已經為全球經濟貢獻了很多,未來可能還會更多。張蘊嶺委員認為,如果中國經濟保持目前的增長預期,世界經濟就因此能有一個大的發展勢頭。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通過包括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創造共同發展的空間、自貿區、經濟走廊和各種雙邊經貿合作,應當能夠制止“去全球化”的逆流,保持世界經濟持續開放發展的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