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舉行記者會,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回答記者問。(人民網記者 張啟川/攝)
人民網北京3月9日電 (人民網前方報道組 記者章斐然 初梓瑞)今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聞中心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邀請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就“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陳吉寧在會上表示,環境問題是人類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優美環境是人類的重要福祉,美麗中國是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李克強總理也對環境保護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專門對環保工作做了重點部署。環保部將按照中央的決策部署,全力以赴落實好各項環境保護的工作和任務,努力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陳吉寧強調,環境保護涉及千家萬戶,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我們每一個人既是受害者,又是享有者,既是污染者,也是保護者。所以,我在這裡也期盼每一個人不要成為環境問題的旁觀者、指責者,要成為解決環境問題的參與者、貢獻者。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陳吉寧就秋冬季節重污染天氣頻現的原因做出解答,主要受兩個變數的影響,一是污染物的排放量,二是氣象條件。
陳吉寧介紹,氣象條件是自然因素,是不可控的,而且具有很強的波動性,每小時、每天、每週、每月、每年都會有很大的變動。這意味著在一個地區環境的容量是隨著氣象條件變化的,在冬季更容易形成靜穩天氣的條件,所以冬季的環境容量是比較低的。冬季我們要取暖,又會增加污染物的排放量,一減一增,導致了冬季頻繁出現重污染天氣。而排放量主要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它是一個可控因素。我們環保工作的目標就是把這個人為污染物排放量盡可能減下去,減到最小環境容量允許的排放量,就會減少甚至不發生重污染天氣。
現場記者問及治理的路子對不對時,陳吉寧回答説,一般來講,環境問題不是短期兩三年可以解決的,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所以當我們判斷一個環境污染控制策略是不是有效,需要把這些起波動作用的氣象條件排除出去。這樣我們才知道採取的措施方向對不對,力度夠不夠,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方法。
會上,陳吉寧將近3年的治理情況做了介紹,並表示,如果從三年來的情況看,我們的變化是實實在在的,是顯著的。
“我國産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主要是以煤炭、化石燃料為主。同時,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我們的生活方式也不夠綠色,比如説現在使用量仍然較大,汽車的保有量增長也很快。所以,我們單位面積上的人類活動強度比他們高很多。在這樣一個比較難的情況,三年時間取得這樣的成績,充分説明我們當前大氣治理的方向和舉措是對的,是有效的。”陳吉寧説。
現場記者還問到什麼時候重污染天氣的狀況會有所好轉?陳吉寧回答説,我們一定會比發達國家解決這個問題更快。我們是在一個高污染排放量的情況下來改善環境,高污染排放量不是一個表面數字,後面有複雜的經濟社會活動,包括偏重的産業結構、能源結構。這些問題的調整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所以它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發達國家解決空氣污染問題用了20年到40年的時間,有的甚至用了50年的時間,所以我們既要打好攻堅戰,又要打好持久戰。
以下是現場問答實錄:
記者:老百姓都希望天天看到像今天這樣的藍天白雲,但是我們經常也會遇到一些重污染天氣。《大氣十條》出臺實施已經3年多了,請問秋冬季節重污染天氣頻頻出現的原因是什麼?目前我們治理的路子對不對?什麼時候能夠看到重污染天氣的狀況能夠有所好轉?謝謝。
陳吉寧:謝謝您的提問。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已經實施三年多了,大家都很關心這三年到底有沒有進展,特別是去年入冬以來出現了多個大面積的重污染天氣,大家有一些困惑。我今天就你這個問題先談一點概念,我們怎麼看這個問題。空氣品質包括PM2.5,主要受兩個變數的影響,一是污染物的排放量,二是氣象條件。其中氣象條件是邊界條件,決定了這個區域有多大的環境容量,也就是説,這個區域可以接受多少污染物的排放量,而環境品質不超標。污染物的排放量,我們認為它是一個自變數,是引起環境品質變化的決定因素。這兩個變數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同的。
在這兩個因素中,氣象條件是自然因素,是不可控的,而且它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這個特點是氣象條件具有很強的波動性。隨著小時、每天,甚至再長一點的時間尺度,每週、每月、每年都會有很大的變動。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在一個地區環境的容量是隨著氣象條件變化的,在冬季更容易形成靜穩天氣的條件,所以冬季的環境容量是比較低的。但是冬季我們要取暖,又會增加污染物的排放量。這一減一增,導致了冬季頻繁出現重污染天氣。這是氣象因素。
第二個因素是排放量。排放量主要是人為因素造成的,所以它是一個可控因素。我們環保工作的目標就是把這個人為污染物排放量盡可能減下去,減到什麼程度呢?減到最小環境容量允許的排放量,就會減少甚至不發生重污染天氣。這個環境問題就解決了,就達標了。
一般來講,環境問題不是短期兩三年可以解決的,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所以當我們判斷一個環境污染控制策略是不是有效,需要把這些起波動作用的氣象條件排除出去。這樣我們才知道採取的措施方向對不對,力度夠不夠,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方法。
國際上一般有一個通用的辦法,不是簡單地今年和去年比,而是用三年滑動平均法進行評價,這種方法是用更長一個時期,盡可能把氣象的波動因素給剔除掉。中國的《大氣十條》已經實施三年多的時間,所以我們是可以做一個三年的類似比較來看,我們採取的措施方向對不對、力度夠不夠。這就回答了剛才這位記者的問題。
我把這三年的情況在這裡給大家看一下。2016年,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為73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18%。2016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這是我們三個控制PM2.5的重點地區,平均濃度分別為71微克/立方米、46微克/立方米、32微克/立方米,與2013年相比,分別下降33.0%、31.3%、31.9%。
另外還有一組數據,2016年74個重點城市,去年PM2.5平均濃度是50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30.6%。大家可以看,除了北京之外,所有控制PM2.5的地區,在過去的三年裏都減少了30%以上。隨著這30%的減少,與此同時,優良天數的比例在上升,重污染天氣發生的頻次也在明顯降低。
如果從三年來的情況看,我們的變化是實實在在的,是顯著的。可以講,它是一個整體的、全面的改善。這個改善方向是對的。力度夠不夠,我們也可以跟發達國家解決這一問題三年時間改善的程度做比較,即使從改善速度上看,我們也不慢,甚至比一些國家還要快。但是我們解決這一問題的條件跟他們比要難得多,發達國家解決大氣污染問題,基本上是分階段解決,先解決燃煤的問題,再解決機動車問題,是分階段、比較長的一個時期解決的。我們不同,我國産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主要是以煤炭、化石燃料為主。同時,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我們的生活方式也不夠綠色,比如説現在使用量仍然較大,汽車的保有量增長也很快。所以,我們單位面積上的人類活動強度比他們高很多。在這樣一個比較難的情況,三年時間取得這樣的成績,充分説明我們當前大氣治理的方向和舉措是對的,是有效的。
去年,我們請中國工程院集合了各方面的專家對《大氣十條》的執行情況做了中期評估,他們獨立得出的結論也説明瞭當前的治理方向和路徑是正確的,取得了積極的效果。所以我們對大氣污染治理要有充分的信心,這個信心是在事實的觀測基礎上得到的,不是一個盲目的信心。
那麼我們的問題是什麼?説這些成績,不是要掩蓋問題,我們還是要面對問題。我在一月初的記者會上明確説過,我們冬季取暖的污染改善程度並不大。我今天也在這裡給大家報告一下,也是用三年的時間看一看,冬季取暖季節我們變化有多大。2016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個重點地區和74個城市取暖季的PM2.5平均濃度分別為122、61、47、76微克每立方米,與2013年相比分別下降9.6%、36.5%、26.6%和20.8%。什麼含義?大家可以看到,除了京津冀之外,其他地區即使是在冬季,環境品質也有比較大的改善,比較明顯的是廣東,已經連續兩年年均濃度整體達標。怎麼看京津冀的問題,這是大家關心的。這裡面也有主客觀兩方面的原因,特別是去年入冬以來問題比較突出,客觀原因就是我們去年秋天入冬以來,全球出現了普遍的氣候異常現象,污染物擴散條件是多年來最不利的一次。不僅影響到中國,大家看從印度、伊朗、中東到韓國,到歐洲的英國、法國、德國,都出現了嚴重的空氣污染問題。有些國家已經解決這個問題了,可是這次重污染霧霾天氣又捲土重來。中國北方地區去年冬天是一個大暖冬,冷空氣不活躍,強度弱,風度小,溫度明顯偏高,不利於污染物擴散,不僅增加了污染物的積累,而且推高了PM2.5濃度。
有沒有主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現在看來,我們針對冬季的污染防控措施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這是我們當前治理大氣污染的難點和弱點。針對這個問題,中央做了專門部署,大家可能注意到,總書記親自研究北方冬季供暖工作。李克強總理在這次政府工作報告中,部署今年大氣污染治理工作,提了五個方面的重點,很多工作就是針對冬季供暖問題的。張高麗副總理也多次專題研究這個問題。應該説,我們現階段對下一步如何解決冬季大氣污染問題,使各種措施都非常明確,關鍵是抓落實,就是要擼起袖子,把這些已經部署的工作抓實、抓細、抓好。
我也説過,我們是在一個高污染排放量的情況下來改善環境,高污染排放量不是一個表面數字,後面有複雜的經濟社會活動,包括偏重的産業結構、能源結構。這些問題的調整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所以它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發達國家解決空氣污染問題用了20年到40年的時間,有的甚至用了50年的時間,所以我們既要打好攻堅戰,又要打好持久戰。你剛才問我説多長時間,有一點可以告訴大家,我們一定會比發達國家解決這個問題更快。我這也是有依據的,從過去我們一些環境問題解決上看,比如説二氧化硫導致的酸雨問題,比如水中的有機物問題,這都是過去比較突出的環境問題。我們解決這些問題峰值出現拐點的時間要遠遠早于發達國家。所以我們有信心在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夠更快、更好地解決當前突出的環境問題。謝謝。
(原標題:環保部部長陳吉寧:秋冬季節重污染天氣頻現受兩個變數影響 治理需要較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