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須壓實責任,下一番“繡花”功夫

2017-03-11 15:37:17|來源:光明網|編輯:谷士欣

  作者: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 劉鳳芹

  3月8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四川代表團審議。他指出,防止返貧和繼續攻堅同樣重要,已經摘帽的貧困縣、貧困村、貧困戶,要繼續鞏固,增強“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最牽掛的還是困難群眾。

  

  經過二十年的改革探索,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包括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專項救助制度和急難救助制度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新型社會救助體系編織了民生保障“安全網”,保障了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但是在切實發揮兜底保障功能方面,現有社會救助制度尚需進一步完善。

  擴大專項救助範圍、提高專項救助水準

  目前專項救助的主要受益人群是低保和特困人員,低收入家庭受益較少。以醫療救助為例,大部分地方雖然將醫療救助的資格擴展到低收入家庭,但是救助範圍和救助水準卻較為有限。政策落實過程中,尚需考慮不同政策效果間的協調性。比如,據基層相關工作人員反映,以“戶”為單位進行低保資格認定在實踐中操作有困難的深層原因是專項救助沒有真正擴展到低收入家庭。如果將專項救助資格和低保資格脫鉤,那麼當家中有一名成員患病時,可以給予單獨的醫療救助來緩解。但現實中,大多獲得醫療救助的前提是享有低保資格,所以低保經辦人員通常需將該生病的家庭成員單獨一人納入低保。另一方面,調查發現社會救助工作低保對象的認定、動態核查和退出較為困難。其實這些困難的背後與深層原因是低保資格的含金量過高,專項救助覆蓋範圍狹窄、救助水準偏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全過程都要精準,有的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

  建議建立“低收入家庭”認定機制和“貧困家庭”數據庫,逐步消除專項救助資格與低保資格之間的綁定,儘快將各項專項救助覆蓋到全體低收入家庭,同時提高救助力度,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要堅決防止形式主義”,確保專項救助真正發揮作用。

  基於大數據技術優化中國農村社會救助瞄準機制

  如何精準認定貧困對像是反貧困的關鍵環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越往後,難度越大,越要壓實責任、精準施策、過細工作。瞄準機制的完善應該充分考慮當前中國農村的實際環境和國際發展大趨勢。就社會救助制度所嵌入的社會經濟環境而言,首先,中國農村家庭的收入很大部分是實物收入,而且沒有相應的信息系統提供核對依據。在此背景下,在發達國家運行良好的家計調查在中國農村就會遭遇“水土不服”,難以有效實施。另一方面,中國大部分農村社會仍然是熟人社會,共同生活在一個村莊的村民對彼此的生活境況都非常了解。這種熟人社會特徵決定了農村反貧困在瞄準對象時需要依賴民主評議,但是完全依賴群眾的民主評議則會造成一些問題。如:産生精英控制現象。就全球發展趨勢而言,信息技術已經滲入到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各類數據隨之呈現指數增長,數據已成為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運用大數據推動完善社會治理、提升政府服務和監管能力正成為國際發展趨勢,有關發達國家相繼制定實施大數據戰略性文件。中國政府于2015年頒發了《國務院關於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的通知》(國發〔2015〕50號),該《通知》提出要建設“公共服務大數據工程”,“建設由城市延伸到農村的統一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保障大數據平臺,……利用大數據技術創新服務模式,為社會公眾提供更為個性化、更具針對性的服務。”

  建議基於大數據技術對農村社會救助瞄準機制進行優化,精準預測農村居民的救助需求,提升社會救助瞄準精度,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政府服務和監管能力、推動完善社會治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定不移打贏脫貧攻堅戰,紮實開展創新創造,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在脫貧攻堅戰中,社會救助發揮著兜底保障功能,是國家整個反貧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本著“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則,壓實責任、精準施策、過細工作,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