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林維 )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聞中心11日上午舉行記者會,邀請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等就“推進實施‘中國製造2025’”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針對日前中國歐盟商會發佈報告指出,“中國製造2025”相關政策措施限制外資企業在中國發展,苗圩回應稱,相關措施對待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是一視同仁的。
近日中國歐盟商會發佈了《中國製造2025:産業政策對弈市場力量》的報告,認為中國關於“中國製造2025”提出的相關政策與市場化改革背道而馳。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11日舉行的記者會上回應相關提問時表示:“我們已經關注到中國歐盟商會最近發佈的報告,總的感覺,報告當中提出的一些意見和建議對做好今後的工作還是有所幫助的。但是實事求是地説,這個報告當中也有一些觀點、有一些説法存在對“中國製造2025”的誤讀。”
苗圩認為,第一個誤讀就是如何看待政府的引導作用。在促進經濟的發展,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的同時,還需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這實際上也是一個國際上通行的做法。為了發展本國製造業,一些國家和地區在不同時期都制定了類似‘中國製造2025’這類文件。近兩年歐盟有工業復興戰略、美國有先進製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德國有“工業4.0。
他介紹説,制定實施“中國製造2025”的根本目的是在加快推進中國的工業轉型升級,來滿足國內市場對各種裝備、各種工業産品方面的需求。應該看到,目前發達國家在一些技術和産品對中國還實行嚴格限制出口,‘逆全球化’的思潮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傾向也有所抬頭。中國政府歷來是反對這種做法的。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對於先進技術和産品有著巨大的需求。有些設備和有些産品,西方對我們還是禁運的,我們市場上又有急需的,如果我們不做,何以説滿足經濟的發展,何以説滿足人民群眾的民生需求,何以談到保護我們國家的國防安全。
此外,針對“中國製造2025”相關政策措施限制外資企業在中國發展的質疑,苗圩表示,相關措施對待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是一視同仁的。比如以新能源汽車為例,我們準入條件要求企業必須掌握新能源汽車全套的開發技術和製造技術。這個要求不是只針對著外資企業,更不是強制要求外資企業把技術轉讓到中國來。我們制定這個政策的初衷就是防止有些企業利用政府補貼鑽政策的空子,買來總成件拼裝一批汽車、賺一把錢就走人。在這種情況下,既是對用戶利益的損害,更是對擁有知識産權企業的傷害。所以,我們制定這個政策並不是説要限制外資企業,我們對內外資企業都是一視同仁的。
苗圩補充道,中國也並沒有要求外資企業一定要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一定要技術強制轉讓到中國來。政府對國有企業還沒有這種強制力,更何談對外資企業要強制轉讓技術呢?而且,這種轉讓若是是談不好,我也強制不了,沒有任何強制手段。所以,這個問題在此澄清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