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校園欺淩要綜合施策
3月12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聞中心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就“教育改革發展”等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現場有記者提到近年來備受網絡熱議的“校園欺淩”問題,並問陳寶生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陳寶生對此回應道:“對於這種校園欺淩,教育部和高法、高檢、公安部等單位進行了綜合治理。這兩年綜合整治以後情況大有好轉,但還沒有根本消除。”陳寶生表示,解決校園欺淩要建立包括校園內的安全防範機制和校園外的綜合治理機制,用社會、家長和學校的力量進行綜合防範。
坦誠地講,前些年社會公眾對於校園欺淩的印象大多來自我們的鄰國日本的一些影視劇中,而且在現實中,日本的校園欺淩現象也是比較常見和嚴重的,甚至造成了一些中小學生自殺的慘劇。
隨著近些年來國內網絡視頻平臺的發達,人們從更多的渠道了解到國內的校園欺淩事件也不少,而且現在的孩子在校園欺淩中所使用的手段也讓人觸目驚心,尤其是去年中關村某小學家長的爆料,更是在國內家長圈引起軒然大波,人們不禁對當今的校園環境産生深深憂慮,到底該如何防止更多的校園欺淩事件的發生?筆者認為,應該在現有的校園防欺淩機制的基礎上綜合施策,並且將各項措施落到實處、細處、隱蔽處,才能有效防止欺淩事件發生。
校園欺淩不同於校園暴力,它有一個很明顯的不同點是,欺淩事件的發生一般都有一個矛盾的積累期,大多數都是因為同齡孩子或者年齡差距不大的孩子之間互相看不慣,又或者是其他小矛盾累積導致,所以怎麼提前排查孩子之間的矛盾,做到及時介入和化解,至關重要。而做好這項工作,就要加強對班主任工作的重視,讓班主任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保證對班裏孩子之間關係和行為的充分掌握。但是讓人遺憾的是,目前,班主任一般都是由擔任主課教學的老師擔任,教學任務和班級管理任務已經非常繁重,很難做到對班級孩子的言行以及關係動向瞭如指掌,這也就容易造成一些風險隱患點的存在和發展,最終釀成校園欺淩事件的發生。
此外,校園欺淩一般都發生在校外,所以單純地只靠加強學校內的安保巡邏是不行的,它只能解決“面上”的問題,根本抓不住校園欺淩的“脈搏”,還是應該在學校和家長的溝通機制上下功夫,及時回應家長的反饋,並且將可能被欺淩孩子的情況及時反饋給所在班級的班主任,並且安排專人調查是否有欺淩事件真實發生。只有做到反饋及時,處理及時,學生才敢跟家長訴説自己所受到的委屈,而家長也才有可能及時介入到其中,及時將孩子從欺淩的陰影中拯救出來。
當然,還有至關重要的一點是,欺淩事件發生後,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方面,都能理性、認真地給予重視,以平等的態度對待雙方家長以及當事的孩子,而不是高高在上板起面孔、官腔十足甚至以強硬的態度回應受欺負孩子的家長和社會的關切。這樣,也許更有助於問題的解決。
教育部部長提到了要樹立法治思維,要用法治方式來辦,這樣才能取得社會共識,對此筆者也深以為然。校園欺淩的成因既有學生年齡小、世界觀還不穩定的因素,也有社會環境以及家庭教育不當等個體原因,情況千差萬別,唯一規定尺度的判定就是法治化,這一點對於校園欺淩事件的處理尤其適用。
總之,校園欺淩需要社會、學校、家長三方共同助力,多方施策,才能從根兒上杜絕此類現象的發生。(文/何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