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際影視展"開幕 業界聚焦中國電影市場未來走向
“香港國際影視展”開幕現場
國際在線報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劉志敏)3月13日,第21屆“香港國際影視展”(FILMART) 隆重開鑼。作為國際影視重要商貿平臺,本屆“香港國際影視展”雲集了來自全世界35個國家及地區超過800家公司參展。就在全球專業影視從業者在這個展會上進行洽商交流的同時,當天一場議題為“冷靜過後中國電影市場的未來佈局”受到了業界的深度聚焦。
近年來,中國影視娛樂市場發展迅速引發全球關注。“香港國際影視展”作為今年“香港影視娛樂博覽”的頭炮,把首要關注度就放在了中國電影市場的未來發展之上。中國自2002年實行電影産業化,從2003年至2015年,中國電影市場一直保持年均35%的市場增長率,2015年票房更是高達440億,同比增長48.7%。但在2016年,中國全年票房止步457.12億元,同比僅增長3.73%,創下電影産業化以來的最低。在“拐點論”的質疑聲中,中國電影市場未來的走向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
在開幕式當天的研討會上,專家們都對今年中國電影市場做出了各自的預估,但他們均表示類型化的精品電影將是未來中國電影市場發展的主要趨勢。知名電影人、中影國際董事總經理唐季禮就指出,隨著電影市場的蓬勃發展,中國觀眾的口味越來越多元,中國應在生産資源全球化的基礎上發展類型化電影。
唐季禮説:“我覺得觀眾越來越挑,隨著內地的發展,中國的觀眾接觸了很多外國電影的不同內容,有比較就會對中國電影就有期待,期待電影的多元化、百花齊放。其實我很建議類型化電影,類型化可以讓我們不論是在宣傳、在拍攝、還是在選擇導演方面變得更容易,最怕的是一部電影出來三不像,什麼都想有時反而變得困難。加上中國目前人才不足,需要把生産的資源、人才的資源、素材的資源放在全球平臺上去收納。”
嘉映影業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覃宏是中國著名製片人,他投資並製作了《如果愛》、《中國合夥人》、《七月與安生》等數十部電影作品,在電影製作、發行和影院産業鏈中取得成功。在他眼中,要做出唐季禮所描述的類型片,中國的電影人還必須要有創新、有突破。
覃宏説:”作為電影公司來説,我們有針對市場做的類型化電影,但不論是愛情片、喜劇片或是其他方面的類型片,最簡單的一個問題就是比如今年是2017年,你如何作出符合2017年特點的類型片,就是要新,要有突破,這是每個電影人想突破的束縛。”
目前中國銀幕總數已超過4萬塊,躍居世界第一。但目前中國是電影大國而非電影強國,如何補齊短板,是許多中國電影人需要直面和思考的問題。萬達院線被譽為中國國內連鎖電影院行業第一品牌,萬達影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蔣德富介紹説,隨著時代發展,現在萬達也開始換一種思維方式思考問題,開始利用移動互聯網將電影衍生品、電影推廣與線下影院連接,多方位多角度出品好的影片。
蔣德富説:“萬達現在也開始嘗試在時光網有付費頻道,有付費點播,我們出品的影片也不一定全部進到我們的影院,有些影片包括一些小眾電影我們直接放在網絡。在排片渠道擁擠的時候,另辟蹊徑,找到一個解決的好方法,讓內容好品質好的影片,讓它有生存的空間和盈利的可能性。當人們養成付費點播的消費習慣的時候,相信可能比院線拿一個1%的排片會好很多,所以大家要多一種思維,多一種思考,我們的作品只要品質好在哪都會受歡迎。”
在中國互聯網蓬勃發展的今天,電影産業已經成為互聯網進軍文化娛樂行業的首要領域,有些人甚至認為互聯網思維正在改寫電影生産的遊戲規則。陰超是一位年輕的海歸創業者,目前他所帶領的北京淘夢網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已經成為中國互聯網影視行業的領軍企業。陰超覺得,現在中國電影市場應該是分層觀影的模式,類型化電影多元化對網絡觀影者來説至關重要。
陰超説:“從中國網絡上來説,有很多的小鎮青年,他們的主要社交手段我們稱之為泛娛樂,就是基於互聯網的娛樂為主要的娛樂手段,他們比較少去戶外,比較少去影院,他們更願意在網絡消費他們的時間。年齡層基本和院線相似,都是90後或是21歲左右,但他們的收入水準、文化水準和社會階層有很大的差異,他們更願意在網絡上消費他們的時間,有網絡消費的能力,這種消費能力指的是微信支付寶等已經打通付費渠道,基於這一類型的人群畫像時候,我們應該多給他們一些新奇的內容,提供類型化的多元化。”
不論是大院線還是網絡電影,福建恒業影業有限公司總裁陳輝指出,其實兩者之間是一種互補關係,多元化也正是中國電影未來需要提升的一方面,結合互聯網把內容做足,才是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
陳輝説:“我們去看互聯網電影,這個內容是什麼?這個內容是填補了中國大銀幕電影類型不夠多元、內容不夠成熟,恰恰互聯網做了一個填補,這個補充可以讓更多的觀眾在互聯網中去找到他們願意看的電影,其實反過來也是給我們一個提醒,中國電影其實也需要類型電影的多元化,我們今天包括未來,其實我們要做到就是要給觀眾獻上不同類型,端上不同一道的菜讓觀眾去品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