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閆偉 劉文俊):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自2002年1月1日開始實施。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專門為防沙治沙而制定的法律。從那時起到今年兩會召開,時間已經過去十五年多。
根據國家林業局的統計數據,中國已連續15年實現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雙縮減”以及荒漠化和沙化程度的“雙降低”,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擴展趨勢已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區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人沙和諧”的歷史性轉變。這是中國人大和政府高度重視防沙治沙,踐行綠色發展,在荒漠治理方面交出的一份漂亮答卷。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的治沙技術和成效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重視和認可。中國同不同國家之間就防沙治沙開展的國際合作也日益頻繁。
據寧夏林業廳副廳長平學智介紹:“這些合作是一個廣泛的合作交流,包括技術的合作,還有一些科技、項目等方面的合作。更多的也是中國在全球防沙治沙大任務下對世界的貢獻。”
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癌症”。在這個世界共同關注的生態環境問題面前,沒有人能獨善其身。作為世界荒漠化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中國在1994年即加入了《世界防治荒漠化公約》,並且始終以積極的態度致力於沙化土地防治事業,也得到了來自相關國家、機構的支持和幫助。平學智説:“防沙治沙是需要國際合作的,通過國際合作來推進防沙治沙也是我們的一條很好的經驗。我們吸引國際上的一些援助資金,包括像今年實施的一個世界銀行的貸款項目,治理黃河以東的毛烏素沙漠,通過外援項目、資金,解決我們資金不足的問題。”
中國的防沙治沙在最初曾經學習引進過前蘇聯的技術,後來各相關省區針對各自現有條件進行探索,對自然規律的了解越來越深透,汲取了不少的教訓,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各種因地制宜的舉措大大提升了治沙的效果。在寧夏,由中國科學院沙坡頭沙漠研究試驗站同中衛鐵路固沙林場職工、當地群眾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總結首創的“草方格固沙技術”,將麥草、蘆葦、稻草等在沙漠中製成方格,同時栽種檸條、沙柳等灌木,防風固沙成效顯著。在甘肅民勤,人們種植一種名叫梭梭的沙生植物,不但能固沙,而且還能在其中接種中藥材,取得經濟收益。在內蒙,一大批各具特色、林沙結合的新産業,在確保治沙成效的同時,也實現了沙區農牧民收入與企業經濟效益的增長……
對於這些經驗,平學智説:“應該説,我們在世界上還是有一些先進的經驗。也是走在前列的。應該説,我們通過國際合作,向外輸出技術,輸出我們的經驗,促進全世界的防沙治沙事業。”
事實上,近年來,世界也一直在關注中國的治沙腳步,並且從對中國自主研發的荒漠化防治技術的學習中大受裨益。甘肅省治沙研究所建立的國際荒漠化和土地沙化防治技術援助交流平臺,先後舉辦了36期“中國沙漠治理技術和荒漠化防治國際培訓班”,培訓了90多個發展中國家的1000多名學員,其科研基礎設施建設、研究成果及培訓水準均為國際領先。自2006年開始的10年間,寧夏農林科學院承辦了十二期“阿拉伯國家防沙治沙技術培訓班”、一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培訓班”和“阿爾及利亞防沙治沙技術培訓班”,截至目前已有21個國家的170多人參加了相關培訓。同時,有89個國家的政要、專家到寧夏考察治沙工作。就在幾個月前,埃及總統安全事務顧問訪問寧夏,誠邀寧夏專家到與寧夏有著類似氣候條件的埃及進行指導交流。
寧夏農林科學院副院長李生寶介紹説:“培訓的主要目的是把中國、寧夏的防沙治沙技術在世界進行分享,與有沙漠化的國家進行技術分享,共同治理沙漠、改造沙漠。為環境治理,改善當地老百姓的生存環境提供技術援助。同時,防沙治沙培訓也是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盡義務,把對外援助變成技術援助,共同治理全球的環境問題。”
由商務部主辦、寧夏農林科學院承辦的“阿拉伯國家防沙治沙技術培訓班”曾經多次到白芨灘林場進行現場考察學習。已經從林場領導崗位退休的寧夏人大代表、全國治沙英雄王有德在回憶起當年國外友人來白芨灘考察學習防沙治沙的經驗時説,他很樂意與各國友人分享防沙治沙的經驗和心得,因為只有世界各國聯手治沙,才能從根本上控制沙漠化的趨勢。王有德希望世界各國為保護人類共同的家園而一起努力,希望面臨荒漠化問題的其他國家也能出現“治沙英雄”。王有得説:“搞生態治理,既富了民,又治理了環境、地球。(我們)就這麼一個地球,世界各國元首、人民都應該關心地球,關心環境,都不應該搞破壞。因為地球是人類生存的家園。現在(防沙治沙)靠一個單位不行,一個治沙英雄不行,靠一個國家領導人也不行,應該是全世界出現若干個治沙英雄,(全世界一起努力)可能環境會更好。”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把紮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作為工作的重點,主張推進更深層次、更高水準的開放與合作。在這方面,與沿線國家的環保合作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此前有學者分析指出,“一帶一路”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然而僅我國境內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區域沙化土地面積就達145.16萬平方公里,因而將沙化土地治理納入一帶一路建設規劃,推進中國防沙治沙技術和經驗走向世界,帶動沿線國家和周邊國家沙化土地治理,將有助於提高我國國際地位和影響,進而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生態環境改善、經濟繁榮和區域經濟合作。
對此,不管是國家層面還是林業部門,都提出了相應的發展規劃。去年年底國務院發佈的《“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把“參與國際環境治理,提升國際合作水準”列為規劃實施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並在其中明確了“積極開展生態環保領域的對外合作”等內容。而國家林業局已經通過專家論證的《絲綢之路經濟帶防沙治沙工程建設規劃(2016—2030)》也把相關工程作為“建設綠色絲綢之路的基礎性工作”,並提到了事關“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精準扶貧,增進民族團結,振興區域經濟發展”,以及“為推動我國防沙治沙事業發展”開闢新途徑的高度。
對此,每個相關省區都在醞釀出臺相關的配套措施。對寧夏而言,按照自治區林業廳副廳長平學智的説法:“寧夏處在一帶一路戰略節點的地域重要位置上,寧夏防沙治沙是中國西部的安全屏障。西部地區從寧夏、甘肅到新疆這一帶共同打造‘一帶一路’防沙治沙的前沿陣地,一方面對保護黃河生態安全,減少入黃的泥沙流量(有益),也能使‘一帶一路’沿線生態環境更加優美;同時通過防沙治沙培育我們未來發展的相關産業,也有助於推進林産業、生態産業的發展。”
寧夏農林科學院副院長李生寶則重點結合地方特色談到了面向阿拉伯世界分享治沙經驗的一些想法。李生寶説:“‘一帶一路’是國家戰略,寧夏是絲路上的重要節點。既然我們有(防沙治沙)這方面成功的經驗,相對而言絲路沿線有沙漠國家的氣候是相近的,我們在制定‘開放辦院’的措施時,主要通過‘絲綢之路’,與阿拉伯國家(開展合作)。因為寧夏是回族自治區,這方面的聯繫更多一些。”
今年9月,《世界防治荒漠化公約》第13次締約國大會將在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舉行。此次大會落戶中國,不僅體現了中國的大國擔當,更進一步表明瞭中國與世界各國加強治沙技術交流與國際合作,打造全球環境治理命運共同體的意願。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大代表、林業廳廳長馬金元認為,此次大會將為中國與世界各國交流防沙治沙經驗提供良好的平臺。“大會對於中國,世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者遭受荒漠化影響比較大的國家而言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有責任、有能力利用大會的契機總結、傳授防沙治沙的經驗,在支持一些國家的防沙治沙的工作上作出貢獻。在過去一段時間,我國在防沙治沙工作中得到了國際上一些機構的援助和支持,靠我們自己的努力,我們的防沙治沙成果有目共睹。中國作為大國,應該總結成績,提供經驗,幫助別人,回饋國際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