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比亞前外長:坦讚鐵路見證中、坦、讚三國的深厚友誼
國際在線報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邢一行):説起坦讚鐵路,中國人並不陌生,它像一座象徵著中非友誼的豐碑,屹立於東非大地,見證了中國、坦桑尼亞和贊比亞三國的深厚友誼。近日,本台記者前往贊比亞首都盧薩卡,對這段歷史的親歷者、贊比亞前外交部長弗農·姆旺加進行了專訪。
坦讚鐵路始建於1970年,是新中國成立後實施的規模最大的成套援外項目之一。為了修建坦讚鐵路,中國政府提供了近10億元人民幣的無息貸款和近100萬噸的設備材料,並先後派出工程和技術人員5萬餘人,60余名中國人為坦讚鐵路的建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作為這段歷史的親歷者,現年73歲的姆旺加曾于1973年至2007年間先後兩次擔任贊比亞外交部長等內閣要職,説起當年中、坦、讚三方決定修建坦讚鐵路的那段歷史,他記憶猶新。
姆旺加説:“1965年11月11日,南羅德西亞(現在的津巴布韋)單方面宣佈獨立。由於我們贊比亞、坦桑尼亞等非洲國家不承認南羅德西亞的獨立是合法的,所以他們借此反過來威脅我們,禁止我們使用經南羅德西亞前往南非或莫桑比克出海口的南部鐵路線。因此,我們當時的國家領導人卡翁達找到鄰國坦桑尼亞的國父尼雷爾商談,決定要在坦桑尼亞和贊比亞之間修建一條鐵路,來緩解南羅德西亞禁運給我們帶來的進出口運輸壓力。”
姆旺加回憶到,當初坦讚兩國打算修建坦讚鐵路時,他們首先找到的並不是中國,而是一些西方國家。他説:“有了這個想法之後,我們首先向美國、加拿大、德國等西方國家尋求幫助,請求由他們來幫忙修建坦讚鐵路,但是,這些國家無一例外地表示修建坦讚鐵路在經濟上是不可行的,不願予以考慮。因此,尼雷爾和卡翁達決定向當時的中國領導人毛澤東和周恩來求助。先是尼雷爾帶著這個想法前往中國,卡翁達也隨後到訪,最終他們聯合請求中國政府為坦讚鐵路項目提供資金、技術和專家支持,正式請求中國政府來負責坦讚鐵路的建設。”
姆旺加説:“當時坦讚兩國領導人之所以沒有首選中國,主要是有兩方面的擔心。第一,中國在當時從未在海外做過如此之大的工程項目;第二,中國也是發展中國家,也跟我們一樣正處在起步階段,提出需要資金援助,著實讓我們難於啟齒。但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中國政府欣然地接受了我們的請求,除了提供資金和技術外,還為我們派出修築鐵路的工人。就這樣,中、坦、讚三方政府于1967年簽訂協議,規定坦讚鐵路為由中國全套承包的工程項目。隨後,我們于1968年開始實地勘測,1970年正式動工。雖然最初規定的完工時間是1977年,但是我們于1975年提前完工,1976年便正式投入運營。”
坦讚鐵路全長1860.5公里,東起坦桑尼亞的達累斯薩拉姆,西至贊比亞的卡皮裏姆波西。開通後,它主要承擔著將贊比亞的銅礦運輸到坦桑尼亞並出口海外的重任。四十年多來,坦讚鐵路共計運送旅客五千萬人次,運輸貨物超過三千萬噸。除了曾在危急關頭為贊比亞打破了殖民封鎖外,也為贊比亞、坦桑尼亞等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姆旺加説。
姆旺加説:“我們贊比亞人把坦讚鐵路稱作‘自由之路’,因為是它讓我們免於依賴南部通道,做到運輸自由。在那個時候,贊比亞需要坦讚鐵路。出於中、坦、讚三方的友誼,中國願意承接這個當時在海外最大的全套承包項目。這條鐵路不僅幫助了贊比亞得到經濟發展,一些東南部非洲國家也是它的受益者,比如剛果民主共和國、布隆迪、盧旺達等國家,這些內陸國家都曾從中受益。在當時,它也是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和東南部非洲共同市場的重要交通運輸線路。”
然而在經歷了初期的輝煌之後,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由於遭遇客貨運量分流、機車設備投入不足等諸多複雜原因,坦讚鐵路也慢慢走向低沉期。而這一切,姆旺加都看在眼裏,他清楚地知道坦讚鐵路正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困難,但是他也堅信,這條鐵路終將回歸正軌。他説:“我很清楚,坦讚鐵路的運營正面臨著諸多問題,這些問題需要一一解決。我也知道,現在中、坦、讚三方成立的工作小組正在積極商討,尋找最合適的升級改造方案。我相信,坦讚鐵路絕不會走下坡,它會越來越好,最終也必將像中國的現代化鐵路一樣發揮作用。而且,它現在仍然是一條十分重要的交通線路,我相信我們三方的政府有能力將它重新激活,造福我們的人民。”
坦讚鐵路是中非友誼的一座偉大豐碑,它書寫著中、坦、讚三國人民共同奮鬥、爭取獨立的光輝歷史。而且,這些歷史已經寫進了書本,並教育著下一代銘記這份深厚的中非友誼。姆旺加激動地説:“現在,我們的年輕一代在學校的歷史課上仍然在接受著相關的教育,我們的孩子需要了解坦讚鐵路的重要意義,需要銘記在我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是中國人伸出了援手,幫助我們渡過難關,這是我們國家歷史的一部分!1975年,在北京,周恩來總理在病床上接見了我,我是和他會面的最後一個外國人,他語重心長地對我説:‘我感到非常高興,能夠有像你這樣的年輕人,理解我們努力奮鬥的意義。這就意味著,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後,你們這一代人會將中非友誼繼續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