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人權篇】迎難而上 青海保障少數民族受教育權見聞
瑪沁縣大武鄉寄宿制藏文小學正在上課的孩子。 攝影:黎萌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黎萌):去青海採訪,行前即注意到該省教育廳公佈的一組數字,顯示在過去一年裏,當地小學、初中少數民族入學率出現了降多升少的情況。其中,小學凈入學率和毛入學率同比分別下降了0.18和2.01個百分點,初中階段的這兩個指標,一個上升了2.63%,另一個下降了2.61%。那麼,這説明的是什麼情況?青海的少數民族義務教育是出現問題了麼?
據了解,入學率就是在校學生總數與適齡孩子總數的比值。以小學為例,凈入學率指的是小學年齡段(6-12歲)在校生人數,和當地6-12歲年齡段總人口之比;毛入學率指的是,不足6歲直至超過12歲的在校小學生人數,與當地6-12歲年齡段總人口之比。兩個入學率能夠總體反映出一個地方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接受相應年齡段教育的水準和程度。
瑪沁縣第一民族小學的學生。 攝影:黎萌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青海省教育廳副廳長楊發玉對上述數字做了解釋。他説,在內地很多地方看到的蘭州拉麵館,實際上有很大一大部分是青海人在經營,所以,入學率的降多升少,首先一個原因是,隨著拉麵經濟從青海走向全國,一部分學齡孩子跟著父母去往內地,是人口流動所致。目前總共有20多萬青海人在全國開拉麵館。而初中階段兩個入學率的一升一降,主要説明的是,該年齡段的少數民族孩子所接受的教育,更趨近於他們在這個年齡應該接受的教育了。
第二個原因就是藏族的未成年人有入寺的習俗。通常一個家裏如果有兩個男孩的話,就有一個要送到寺院去,這被認為是一種功德。儘管現在年輕一代的父母不願意把孩子送去寺院,但家裏的老年人還是願意這麼做。“而且越是貧困地區,把孩子送去寺院的比例就更高一些,也是為了解決他們的生計問題。”
第三是因貧輟學。不是學費掏不起,而是家裏沒有勞動力。楊發玉認為,牧業生産相對簡單,一個孩子能把牛羊趕到山上去,就是在生産,這也是導致出現輟學的原因之一。
據了解,青海省的面積達72萬多平方公里,全省六個民族自治州中,有五個是純藏族自治州。楊發玉説,義務教育階段最難的就是藏區的民族教育,目前面臨進一步提高品質和水準的問題,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相對滯後、財力有限和地廣人稀的現實,更增加了特殊困難。比如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瑪多縣,有的牧區學校,周圍方圓二三十平方公里就幾乎沒有人煙。因此,讓老師到那裏去工作非常難,更別説把高水準的老師久留在當地從教了。楊發玉坦言,“我們義務教育的鞏固率比全國低一兩個百分點,因為,地域這麼廣,條件又不一,要做到一個孩子都不少,確實很難。”
青海湖民族寄宿制學校的學生。 攝影:黎萌
但儘管困難不小,青海省的民族教育還是在不斷取得進步。主要是國家的投入力度很大,以記者去過的青海湖民族寄宿制學校為例,在過去不到四年的時間裏,國家對該校的硬體投入已達5346萬元,校內各類教學設施、學生及教工宿舍等一應俱全。從前在青海藏區,最美的建築是寺院,現在則是學校。另外,從2016年春季開學時起,青海的所有民族自治州全面實行從幼兒園到高中階段的15年免費教育。
記者還了解到,內地已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蘇和山東六個省市對口教育支援青海的六個民族自治州。去年10月,來自山東省濟南、青島、威海、臨沂、聊城、濱州6市的183名優秀教師,到青海的海北藏族州開展了以“聯動、提高”為主題的合作教研。活動期間,共舉辦了700余場次講座、座談,開展課堂教學活動82節次,覆蓋了海北州所有高中和初中,以及70%的小學。
而對於輟學入寺的情況,當地有藏族老師表示,一方面是藏族的宗教信仰所致,學校不會簡單地去阻止;另一方面,孩子的受教育權也應該得到保障。在屬於牧區的瑪沁縣大武鄉寄宿制藏文小學,教務主任才讓多傑對記者説,經過各級政府的宣傳引導後,這種情況很少見了。“我們學校幾乎是沒有,一是通過鄉政府的廣泛宣傳,二是讓家長懂得孩子若不到學校上學,沒有知識的話,不可能真正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