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決破除制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體制機制弊端”。把握和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這既是中國經濟當前迫切需要深入推進改革開放的特定領域,也是今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增強經濟品質優勢的總指導原則,既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認識的重大突破,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
中國經濟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後所取得的一系列經濟發展成就,就是立足於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運行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動態變化的客觀國情,通過對政府和市場關係動態變化的科學規律的摸索探索,逐步解答、歸納、反省和昇華所促成和形成的。每一次黨對政府和市場關係規律的新認識,都必將帶來一場經濟社會體制的深層次大變革,推動中國經濟實現增長模式的一次全新變革。
首先,強調“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發揮市場”的並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內核和精髓,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筆者認為,一方面,歷史發展經驗深刻表明,簡單迷信市場機制或一味依靠政府功能,都不是推動人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最優制度安排。特別是對於我們這個處於特定全面趕超發展階段、面對持續轉型升級發展任務、維持社會穩定和諧局面的三重壓力的發展中大國,如何把握和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既不可能從任何一個既有理論體系中找到現成答案,也不可能從其他國家覓得可供直接借鑒經驗,而必須立足自身的基本國情,通過執政黨的探索與實踐活動逐步獲得。
另一方面,現實國情決定了中國必須遵循效率和公平兼顧的增長模式,效率和公平的雙重強力約束目標,就決定了中國必須創造出政府和市場機制有機結合的獨特發展模式,同時,這也決定了中國必須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和市場機制相融合的獨特體制道路。而且,中國特色的“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結合方式和運行機制,以及所衍生出來的國家治理體制,從本質上來看,既是適合多數發展中國家國情的創新性制度供給體系,更是具有廣泛示範效應的經濟發展新理論體系。
其次,針對中國當前推動高品質發展,全面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總體發展任務,也召喚和倒逼著政府和市場關係的再認識和再調整。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在中國經濟正處於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品質發展階段轉變的關鍵期,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是建設現代化經濟的基本體制保障。
然而,無論是從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工作主線來看,還是從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支撐來看,當前各級政府和各地政府對政府和市場關係的認識和實踐方面,仍然存在認知誤區和操作行為扭曲現象。這些問題如果不加以頂層設計和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統籌解決的話,一方面,中國獨一無二的巨大統一市場經濟活力潛力就不能被充分激活,各種創新創業動力就無法被充分激發,另一方面,以先進製造業以及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主的新動能就難以實現轉變,以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産業體系就難以有效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礎就無法夯實。
最後,積極實施和推進以轉變政府職能、優化政府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為主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當前理順和協調好政府和市場關係的主要改革領域和重要突破口方面。
筆者認為,無論是從發揮有效市場機制或者激活微觀主體活力的角度來看,還是從構建新型的政府宏觀調控政策體系以及提升政府宏觀調控能力的角度來看,當前的關鍵改革突破口,就在於破除各種機制體制障礙以及各種形式的利益藩籬,就在於主動引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場深刻變革。
因此,貫徹新發展理念,就是要主動通過黨和國家機構的改革和調整,構建出與打造現代化經濟體系內在要求相適宜的新型政府和市場關係。一方面,在激發市場機制動力方面,主動調整優化政府機構職能,合理配置宏觀管理部門職能,深入推進簡政放權,完善市場監管和執法體制,另一方面,在強化政府調控、監管、兜底能力方面,完善公共服務管理體制,強化事中事後監管,提高行政效率,全面提高政府效能,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作者係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教授 張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