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秦漢唐文物精華展”給陜西的啟示
2018-01-15 16:43:29  |  來源:國際在線  |  編輯:王菲

  文物_fororder_圖片12

  “陜西周秦漢唐文物精華展”在陜西歷史博物館開展,吸引遊客駐足圍觀。(楊舒曼 攝)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楊舒曼):近日,“陜西周秦漢唐文物精華展”在陜西歷史博物館開展,600余件精品文物再現了華夏文明最精彩的樂章。

  陜西人提起歷史總是感慨追憶“陜西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歷史上最鼎盛的王朝周秦漢唐在此建都”,但是很少有人深究盛世背後的故事。幾千年的歷史更迭,老祖宗就沒給三秦大地留下些思考和啟示?那就來談談讓人自豪的盛世王朝——唐朝。

  文物_fororder_圖片13

  “陜西周秦漢唐文物精華展”上展出的胡人俑。陜西出土文物特別是陶俑中,少數民族的形象甚至比漢族人還多。(楊舒曼 攝)

  盛世不是偶然,是厚積薄發。唐代長安的人口達一百多萬,七十多個外交使團慕名前來,三萬多名外國留學生求學長安,刑事案件極少,人民幸福指數極高。展覽上一個個高鼻子、大眼睛的胡人俑可見一斑。這個黃金盛世的前提是一代又一代的積累,例如唐太宗李世民的任人唯賢,唐高宗李治的務實愛民,武則天的重開“絲路”,唐玄宗李隆基早期的勵精圖治。

  洊安庸調_fororder_圖片14

  “洊安庸調”銀餅,現為陜西歷史博物館藏。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銀餅22件,其中4件刻有銘文,內容分別是:“洊安縣開元十九年庸調銀十兩專知官令彭崇嗣典梁誨匠王定”,“懷集縣開十(開元十年)庸調銀十兩專知官王問樂典陳友匠高童”兩種。這4件銀餅係庸調稅銀,就是當地的庸調折變為銀、冶鑄成餅送交國庫的賦銀。(陜西歷史博物館  供圖 )

  古代第一CBD(唐代長安的集市,東市和西市), “玩”的是“管理制度”。唐代的長安,是繁榮興盛的世界貿易中心,長安城裏面吃的是阿拉伯麵食,喝的是洋酒,用的是羅馬醫術,流通的是拜佔庭金幣和波斯王朝銀幣。在國際貿易繁榮的商業市場背後,是官府對市極有力的監管。商品實行劃行規市、不得假冒偽劣、市不二價,定期檢查。由於唐代海外貿易的增多,唐政府專設市舶使,外國商人只要向市舶使交納一定稅費後,只要不違反唐朝法法令,就可自由經商,管理手續簡便。商業的發達,使商業稅收首次在唐朝出現,可謂中國封建經濟上劃時代的意義。以史為鑒,不管是對陜西還是西安今天的商貿發展,也許1300年前的唐人已經給出了不錯的答案,陜西的經商制度和環境依然有待加強。

  文物_fororder_圖片15

  大興善寺,隋唐皇家寺院,中國“佛教八宗”之一“密宗”祖庭。隋唐時代,長安佛教盛行,由印度來長安傳教及留學的僧侶在寺內翻譯佛經和傳授密宗,大興善寺因此成為當時長安翻譯佛經的三大譯場之一,也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一個值得紀念的地方。(王昊鵬 攝)

  開放包容,才是強者應有的態度。有人説人類歷史上真正的文化中心有三個——西元7世紀的長安,19世紀的巴黎和今天的紐約。什麼叫文化中心?有人説文化中心就是全世界的文化創造者都集中在那,而且把文化成果在那發佈,那就叫文化中心。唐朝開放包容的心態,使國外流行的各大宗教在中國都建有寺廟,進行宗教活動,唐朝無所顧忌地吸引著域外文化,例如印度文化(佛教八大祖庭,六大祖庭皆立於西安)、阿拉伯文化、西歐文化等世界性文化,可謂世界之大同。今天的陜西,在文化方面已然不能達到如此高度,在其他方面也很難企及。也許是身在皇城的人們,已經習慣了四方城墻。一方面,像管理者們所説,要拒絕保守,跳出城墻看陜西,但是這不能僅僅是一個口號,更應該是行動;另一方面,要敢於承認別人的好,敢於看到自己的不足。

  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陜西自古就是中國與世界聯繫的窗口。1300多年前,盛唐時的長安城,100萬人口中有5萬是外國人。近年來,隨著交通設施的不斷完善和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實施,陜西再次站在了對外開放的前沿位置。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陜西應承啟前人的經驗與智慧,以更開放更包容的做法去擁抱世界,讓陜西更加精彩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