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文物首秀《如果國寶會説話》 人類童年令人腦洞大開
2018-01-02 13:49:28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菲責編:董健雄

  活動_fororder_圖片1

  西安半坡博物館館藏文物人頭壺(西安半坡博物館  供圖)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楊舒曼):2018年1月1日晚,百集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説話》在央視播出,西安半坡博物館館藏文物人頭壺作為首個主角亮相。

  人頭壺並非西安半坡遺址出土文物。西安半坡博物館副館長何周德告訴國際在線陜西頻道,1977年6月,西安半坡博物館為籌辦《原始社會史》陳列,從陜西省洛南縣文化館徵得泥質紅陶人頭壺一件。人頭面部比例均稱,眉目端莊,陶制堅硬,係手工捏塑,腹部似乎經過慢輸修整,造型古樸,工藝精湛,其鼓腹平底與姜寨二期出土的葫蘆瓶、細頸壺的腹地極為相似,應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史家類型的器物。

  西安半坡博物館的知名寶貝不少,怎麼這次就選中了一件“名不見經傳”的文物?何周德説:“人頭壺首先為我們提供了仰韶文化時期人類真實的容貌特徵,其次,人物面部及整體造型酷似一個孕婦,體現了母系氏族社會對女性和人類繁衍的重視。另外,人頭壺造型優美,工藝精湛,尤其是融實用與藝術為一體的設計理念,絕對是6000多年前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由此可見,先民們不僅追求基本的溫飽,還追求更高的物質生活。作為6000多年前的藝術精品,人頭壺反映了先民們高水準的雕塑藝術水準,此外,也能反映出當時人的職業有一定的分類,勞動有一定的分工。

  西安半坡博物館所在的半坡遺址,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遺址,距今6000至6700年之間。該遺址前後發掘5次,共發現生産工具和生活用具約近萬件文物。以人面網紋盆、小口尖底瓶等為代表的典型文物更是讓人津津樂道。如果國寶會説話,它們又能講述怎樣的故事?

  活動_fororder_圖片2

  西安半坡博物館館藏文物小口尖底瓶( 西安半坡博物館  供圖)

  小口尖底瓶:我一直是個謎

  小口尖底瓶是半坡文化最具典型意義的器物,在西安半坡遺址的發掘中有較多的發現。小口尖底瓶面世以來,就引起人們對其功能和用途的種種推測。最初,專家是把其當做汲水器認識:小口可防盛水外溢,質地細密可防盛水外滲;用繩拴在環耳上放進水裏汲水時,尖底先接觸水面,繼續放入水中後,由於受浮力作用不均衡,陶瓶便沿水準軸翻轉,使水灌入瓶內,而當瓶水漸滿後,由於重量加大,使瓶又在水中重新恢復垂直狀態,提出水面後瓶內水不會灑出。

  尖底瓶是汲水器的認識後來被實驗考古所顛覆,何周德説上世紀80年代末,西安半坡博物館與北京大學的相關人員合作實驗,結果表明:尖底瓶放到水上後,因其上部粗重,確實能開始自動灌水,但當灌到一半時,重心下移,口部又自動翹出水面,因而無法自動把水灌滿。而且雙係繫繩提抬滿瓶水時,同樣會因為重心在上部而傾倒。因此,尖底瓶的功能與用途又有了酒器、祭器、葬具諸種説法。

  活動_fororder_圖片3

  西安半坡博物館館藏文物人面網紋盆(西安半坡博物館  供圖 )

  人面網紋彩陶盆:懂生活 更懂藝術

  半坡博物館498件一級文物中,人面網紋盆是最拔尖的一個,是西安半坡博物館的標誌性LOGO。因其珍貴性,自1958年半坡建館至今,一直存放在半坡博物館內,在重要文物陳列室內用專櫃加以特別保護。

  何周德説,當時還沒有有文字,陶盆上的圖案屬於原始的藝術創作,是繪畫作品,更是人們生活的寫實。可以看出,當時人們的生活豐富多彩,以捕魚狩獵為主,輔助耕種,陶盆上大量的魚網紋圖案則説明捕魚對當時生活的重要性,魚是人們很重要的食物來源。從人面紋陶盆可以看出當時新石器時代,彩陶的製作工藝已經相當高。從陶盆的圖案上看,當時分工已經非常明確,這些圖案是專人繪製的,這些人由有很高的藝術造詣者擔當。

  活動_fororder_圖片4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人面魚紋盆(西安半坡博物館  供圖 )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還“藏”著一件一級文物——人面魚紋彩陶盆,它可以説是人面網紋彩陶盆的“兄弟”,于1955年出土于半坡遺址,人面魚紋彩陶盆上的人與魚題材,既是他們生活的寫照,也象徵著人們期盼富足的美好願望。

  活動_fororder_圖片5

  西安半坡博物館館藏文物陶甑(西安半坡博物館 供圖 )

  陶甑:“飲食結構”的革命者

  在火尚未被發明的漫長年代裏,遠古人類並不需要通過任何烹調過程就可以將食物原料直接送入腹中;當用火和取火技術發明後,人類開始進入熟食階段,烹飪才得以真正實現,比如各種烤串和“水煮肉片”。

  西安半坡出土的陶甑為細泥加砂製品,底部有7個長方形孔眼,每孔長約1釐米,寬約0.7釐米。陶甑與陶罐、陶蓋配套使用。蒸飯時,先將裝有食物的陶甑置於盛有水的陶罐上,蓋上蓋子,然後在罐下架柴燒火。水開後,蒸汽通過孔眼將甑內的食物加熱蒸熟。何周德説,陶甑的出現,結束了人類只能吃到燒烤和煮熟食物的歷史。

  可以説,半坡先民的“蒸鍋”是飲食結構的革命,這種器物也是中國先民採用水蒸氣原理烹煮食物的最早見證。據了解,直到今天,西方人在烹飪時還極少運用蒸法,甚至一些國家的廚師連蒸法的概念也沒有。正因為這樣,東方以蒸法見長,所以做出來的是米飯饅頭;而西方以烤法見長,所以其主食是麵包。雖然烤食在近年來逐漸進入到一些中國家庭,但始終未能取代以蒸為特點的熟食方式。

  活動_fororder_圖片6

  西安半坡博物館館藏文物石硯(供圖 西安半坡博物館)

  石硯:給你看最古老的“文房四寶”

  硯亦稱為研,中國傳統手工藝品之一,硯與筆、墨、紙合稱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

  2006年,在西安半坡遺址大廳改造和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件精緻的研磨器,其長51釐米、寬26釐米、厚約5釐米,周邊打制和打磨痕跡明顯。讓人意外的是,這件研磨器中部略低,有一個橫向的橢圓形硯池,旁側還有一個豎向的橢圓形硯池,並附著有少量的紅色顏料。

  何周德説,從西安半坡彩陶的圖案可知,半坡人不但會作畫,更有了軟頭畫筆。雖不知何物做成的軟頭筆,但當時出土的研磨器應當就是後世認為起源於春秋時期的石硯臺。

  可以大膽的想像,以人面網紋盆為代表的史前藝術品也許就是用這方石硯繪就而成。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