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消息:如何使精神文明建設邁上新的高度、讓“志智雙扶”落地生根成為陜西省漢中市勉縣面臨的一道難題。近日,勉縣創新建立“道德積分銀行”,通過對道德量化積分,建立關愛回饋機制,激發群眾崇德向善的內生動力,引導群眾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積極構建法治、德治、自治相融合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用涓涓善行集蓄了這座城市的文明厚度。
“小銀行”破解“大難題”
近日,在勉縣武侯鎮鹹河村“道德積分銀行”,四組村民張文生用20積分換取了一個暖壺,這20分“道德積分”是他自己開農用車義務幫助鄰裡拉柴得來的。如今,在鹹河村,像張文生這樣在村上道德積分銀行登記好人好事的每月能達到20余起。
鹹河村位於勉縣北部山區,現有人口380戶1153人,貧困人口達78戶185人。隨著農村“空心化”加劇,部分村民思想道德水準反而滑坡,村裏的難事、麻煩事越來越多,貧困群眾怕苦怕累,“等、靠、要”思想嚴重的“精神貧困”現象也也來越普遍。
“村民中涌現出自立自強、孝老愛親、勤勞致富等好現象得不到弘揚,反而還會招來風涼話;開會不發禮品不來,抱著幹部大腿爭當貧困戶的大有人在。”村上的第一書記付浩説。
付浩的“煩惱”在勉縣並非個例。受新型城鎮化進程加快、社會轉型和多元化思想的影響,農村出現治理難度增大、低俗風氣有所抬頭等現象。而全縣現有貧困群眾15285戶40798人,其中因內生動力不足致貧的約佔5.7%。這部分貧困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甚至出現“爭貧”“賴貧”“德貧”等現象。
去年8月,鹹河村成立了“道德積分銀行”。由村“三委”成員、黨員代表、群眾代表組成道德評議委員會,定期評定身邊的好人好事,建立“道德臺賬”予以積分。所積積分村民可以按照1積分等於1元錢的比例,在“道德積分銀行”裏換取各類商品。“讓好人幹好事有獎勵,樂於幹好事;讓群眾學著幹好事,帶動鄉村文明風尚。”武侯鎮黨委書記王立道出設立“道德積分銀行”的初衷。
“村裏做好事的多起來了,扯皮罵架的少了,連説話都客氣起來了。”付浩説,“道德積分銀行”像一面鏡子,照出了真善美。
“道德量化”讓好人好事輩出
自鹹河村成立首家“道德積分銀行”以來,短短半年時間,勉縣已成立道德積分銀行120余家,吸納道德“儲戶”13000余人。
在勉縣文明辦主任黃國鴻看來,“道德積分銀行”之所以廣受歡迎,是因為點準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穴位”,接地氣、易操作,在群眾中站穩腳、走下去。
在鹹河村“道德積分銀行”的基礎上,勉縣強化頂層設計。緊密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制定出臺了實施方案和“道德積分”管理辦法,將29項善舉美德、好人好事和16項失信、失范、失德的行為量化積分。例如,尊老愛幼、拾金不昧、協調解決鄰裡矛盾糾紛、參與集體活動的積2至5分不等,而上了“善行義舉榜”的積20分,被評為“好媳婦”、“好婆婆”、“五好家庭”的積15分。並把“道德積分銀行”作為弘揚好人精神的主渠道,實行組收集、村評定,每戶建立道德臺賬,個人自薦、群眾舉薦、組織推薦,多渠道發現身邊的好人好事。
“道德積分銀行”貴在結果運用。勉縣建立由德高望重的鄉賢、老黨員、老幹部、致富能人、道德模範、“兩代表一委員”、群眾代表組成的道德評議委員會,月評孝、評善、評信、評勤、評儉、評美,對照管理辦法量化賦分、扣分,對有爭議的好人好事進行審議裁定。每戶群眾發放“道德儲蓄卡”,群眾可按照一定的比例在“道德積分銀行”裏換取各類商品。同時,將月評結果作為“善行義舉榜”上榜的依據,動態更新,及時宣傳身邊的好人好事。每季度按照積分檔次評定“道德星級榜”。每年對年度“道德積分”排名靠前的群眾上“紅榜”,給予精神、物質獎勵;對“道德積分”靠後的群眾上“黑榜”,讓群眾熱議、評判、監督,開展幫教轉化,使其打開心結、叩問良知、改過自新。
勉縣縣委書記馬大勇認為,“道德積分銀行”破解了基層治理法律手段難覆蓋、行政手段難奏效、村民自治顯得軟的問題,為推動了法治、德治、自治基層社會治理“三治融合”提供了有效路徑,具有廣泛的借鑒推廣意義。
善行義舉積蓄文明厚度
“要不是這麼多好心人,這一關我怕過不了。”近日,勉縣周家山鎮留旗營社區的貧困群眾鄧瑞回想起幾個月前的經歷,不禁感概萬千。2017年11月,26歲的鄧瑞突發胰腺炎,不但懷孕7個月的孩子流産,而且生命一度垂危,每天醫藥費就得1萬多元。這讓原本就貧寒的家庭無異於“天塌了”。
當鄧瑞一家束手無策時,消息傳開,一場愛心接力在火速傳遞中。包扶幹部、社區幹部、群眾紛紛慷慨解囊。有的組長打零工剛領到工錢,還沒揣熱就毫不猶豫地拿出來;有的同村人從西安開車回來,將一堆營養品送到鄧瑞家裏;幫扶單位幹部紛紛在網上轉發鄧瑞的遭遇,千余名網友匯聚愛心,籌集善款25711元……短短幾天內,通過捐款、眾籌等渠道,共為鄧瑞捐款3.7余萬元。
當社區幹部將善款送到病房裏的時候,鄧瑞的家人激動得説不出話,拉著幹部的手直掉眼淚。在大家的牽掛下,鄧瑞很快轉為為安。
留旗營社區黨總支書記殷金水説,“道德積分銀行”讓道德成了增加個人榮譽感的最佳砝碼,激發廣大群眾自覺地融入崇善、向善、樂善、行善的行列中,厚植文明向善的道德土壤。
自開展“道德積分銀行”建設以來,勉縣涌現出許多默默無聞、長年從事美德善舉的人:悉心照顧家裏的三雙父母、任勞任怨孝道做人、熱心公益樂善施人、巾幗創業自立自強的“漢家妹子”李召霞;紮根山區教書育人二十余載,用心點亮山區孩子夢想的“萬金油”校長唐自銀……2017年以來,全縣共涌現各類道德模範460余人,他們都成為勉縣人“自己的英雄”。
同時,“道德積分銀行”對踏實勤快、自主發展、自主脫貧的貧困群眾進行積分獎勵,對於好吃懶做、遊手好閒的貧困群眾予以扣分,用道德的力量讓貧困群眾“站起來”“跑起來”。在道德的感召下,勉縣涌現了不等不靠依靠養牛致富的唐記錄、“五朵金花”“抱團”種植中藥材的李鳳芹等、身殘志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的唐強國等135余名自強不息貧困群眾典型,樹立、表彰“脫貧致富示範民星”10人。
“道德是社會生活的重要支撐和內驅動力。建立‘道德積分銀行’,把握社會發展脈搏,切中社會發展訴求,引領社會價值導向。”陜西理工大學教授王忠鋒認為,勉縣“道德積分銀行”是道德教育大眾化、社會化、多元化的重要形式,更貼近人民群眾所見所聞、所做所想。
道德建設,久久為功。美德正在逐漸成為勉縣最靚麗的底色,勉縣人正在用愛積蓄著這座文明古城的新厚度。(供稿 勉縣縣委宣傳部 梁袁華 蔣虛 編輯 吳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