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柳洪華):4月1日,由中央網信辦傳播局、陜西省委網信辦、陜西省公祭黃帝陵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辦的“中華文明凝心鑄魂之旅”2018全國網絡媒體主題採訪活動在陜西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陜歷博)啟動。此次活動旨在對外宣傳展示陜西守護中華文明源頭、傳承中華文化基因、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成就。活動時間從4月1日開始持續至4月5日。
“中華文明凝心鑄魂之旅”2018全國網絡媒體主題採訪活動啟動(趙昊 攝)
從陜西歷史博物館溯源中華文明
陜西,作為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而陜歷博又是陜西歷史文化的濃縮。啟動儀式後,採訪團以陜歷博為起點,開啟此次的採訪之旅,與此次活動的主題不謀而合。據了解,陜歷博于1991年建成開放,是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館藏文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
在講解員的介紹下採訪團近距離窺探周秦漢唐的歷史,在浩瀚繁雜的歷史空間,感受到中華文明的博大,本身就是一次心與魂的重新塑造。
當下,陜西正處於“一帶一路”的歷史機遇中,歷史文化作為陜西的優勢,正是深化“一帶一路”人文交流的重要媒介。坐擁以周秦漢唐四朝文明而名揚天下的陜西,真正文化“走出去”,首先要讓陜西文化走出博物館。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以歷史的藝術化、影視化等為表現形式,讓歷史和文化更易於傳播和接受,同時也能使前來參觀的遊客成為文化輸出的“使者”,讓“國寶會説話”,讓“文化活起來”。
從華州皮影看當代文化傳承
華州皮影的製作匠人正在雕刻(柳洪華 攝)
4月1日下午,採訪團來到渭南市華州區,一睹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産華州皮影的精彩。據介紹,華州皮影起源於漢代,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是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的巧妙融合。華州皮影製作選用上等牛皮作為原料,經過刮、磨、洗、刻、染、綴等24道工序。“華州皮影的雕刻採用的是‘推皮走刀法’,就是雕刻時刻刀扎破牛皮後保持不動,來回推動牛皮,這樣刻出的皮影刀口圓潤、線條流暢齊整。”宏權影藝文化傳承發展有限公司皮影理論研究人劉高潮介紹道。
栩栩如生的人物,活靈活現的動物,經過匠人們耐心細緻的走刀刻畫,一件件製作精美的皮影展現在人們面前。“華州的皮影非常精,每一件皮影都是要經過多道工序才能製作出來,很佩服。”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希臘語(國際在線希臘文網)記者愛娃·帕帕茲説道。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希臘語(國際在線希臘文網)記者愛娃·帕帕茲正在拍攝皮影留念(柳洪華 攝)
優秀的傳統文化、傳統技藝需要傳承,而在眼下經濟飛速發展的社會,文化傳承顯得並不容易。“皮影戲配的音樂叫碗碗腔,現在的年輕人,很難有耐心去欣賞一場傳統的皮影戲,而學做皮影的年輕人更是寥寥無幾。”劉高潮有些無奈的説道。
出於喜愛,退休後的劉高潮一直做著華州皮影理論研究的工作,目的就是讓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喜歡華州皮影。“要想傳承文化,首先要喜歡文化。為了打開年輕人的市場,我們也在不斷的創新。一是從表現形式上,增加舞蹈藝術,比如芭蕾舞;二是在影人製作上,把影人做成像真人一樣大;三是增加劇種,創作童話劇、卡通劇,使學生、兒童也能觀看欣賞。”劉高潮告訴國際在線陜西頻道。
皮影與中國結的創新結合(柳洪華 攝)
據了解,目前華州皮影不僅在皮影戲上進行創新,同時還對裝飾皮影進行創作和改進,如將皮影與繪畫相結合,展現著皮影藝術的另一種美,也展現著皮影傳承人的思考與堅守。這一切都源於傳承們的傳承之心和責任之魂。
璀璨的中華文明,孕育了優秀的傳統文化。在當代倡導文化自信的浪潮中,文化“走出去”成為必然。但無論是追溯中華文明,還是傳承傳統文化,做好文化教育,鼓勵文化創新,提升文化信仰,凝聚文化之心,才能使文化“走得穩、走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