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籍記者遊延安 讚嘆中華文化傳承
2018-04-04 17:04:49  |  來源:國際在線  |  編輯:李妍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柳洪華 劉君慧):陜西延安,一座與紅色文化完美融合的城市。在這裡生活的每個人,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都為有這樣一份紅色記憶和紅色歷史而自豪。4月3日,“中華文明凝心鑄魂之旅”2018全國網絡媒體主題採訪活動來到延安,感受革命聖地的神聖。而這其中還包括來自CRI國際在線德語網記者貝爾格曼。

  延安寶塔山 時代精神的象徵

  【原創+移動列表+三秦大地 延安】外籍記者遊延安 讚嘆中華文化傳承

  寶塔山(柳洪華 攝)

  延安,在中國革命歷史上扮演者重要角色,有很多紅色文化景區,是找尋紅色基因的不二選擇。而將寶塔山作為延安之行的首站,頗有深意。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隨著時間的推移,寶塔山已成為這座城市的精神圖騰。

  “我知道寶塔就在山上,但我迫不及待的想見到它的樣子。”一路上,對陜西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等都很喜歡、好奇的貝爾格曼,在向寶塔山行進的途中顯得很興奮,完全忘卻了前一天的疲憊。踏過一級一級的臺階,貝爾格曼站在寶塔前,便蹲在地上拍攝,想要記錄下寶塔的雄偉。“我非常喜歡寶塔山,因為具有東方風情的塔對我而言很有吸引力。同時,寶塔山上空氣清新,風景秀美,寶塔旁邊還有一座洪鐘,讓我感覺非常的特別。”貝爾格曼説道。

  【原創+移動列表+三秦大地 延安】外籍記者遊延安 讚嘆中華文化傳承

  CRI國際在線德語網記者貝爾格曼正在拍攝寶塔(劉振華 攝)

  據了解,寶塔山是革命聖地延安的標誌和象徵,是全國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之一。寶塔塔高44米,塔基周長36.8米,為八角九級閣樓式磚塔。“塔這種建築,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這座寶塔距今也有上千年的歷史,能保存的如此完好,讓我感到非常的欣慰。這是一種文化的延續和傳承。”貝爾格曼告訴國際在線陜西頻道。

  寶塔山,是歷史文化與自然風光的完美結合,彰顯了中華文化的傳承,更是革命精神的體現和新時代精神的發展,具象了中國精神。

  新聞紀念博物館 中國新聞事業的搖籃

  【原創+移動列表+三秦大地 延安】外籍記者遊延安 讚嘆中華文化傳承

  延安新聞紀念館(柳洪華 攝)

  從寶塔山離開,貝爾格曼跟隨採訪團來到了新中國新聞出版事業的搖籃,清涼山腳下的延安新聞紀念館。據講解員介紹,清涼山曾是新華通訊社、解放日報社、延安新華廣播電臺、中央印刷廠等眾多新聞出版單位的所在地。而這座新聞紀念館,正是依託舊址建立的新聞出版專業博物館。

  作為CRI國際在線德語網記者,貝爾格曼對中國新聞事業的歷史以及發展軌跡充滿了好奇。“我是一位在中國從事新聞工作的德國人,在我看來,新聞紀念館向我展示了中國新聞出版事業的發展歷程。”貝爾格曼説:“比如人民日報是如何創立的,過去中國使用什麼樣的印刷機器印刷報紙,新聞工作者如何在窯洞裏進行新聞事業的,這一次的參觀,讓我對這些歷史有了更多的了解。”

  【原創+移動列表+三秦大地 延安】外籍記者遊延安 讚嘆中華文化傳承

  延安新聞紀念館中展出的新華社編印的《參考消息》(柳洪華 攝)

  新聞事業的歷史,就是新聞信仰的傳承。2016年2月,中國共産黨的新聞網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聞工作者48字方針”,高度概括和指明瞭新聞工作者的職責和使命。“據我了解,這48個字包含了以人民為中心、要有世界眼光等表述,聽到採訪團成員集體朗誦‘新聞工作者48字方針’,讓我感受到了人民的團結。”貝爾格曼告訴國際在線陜西頻道。

  新聞來自於人民,就應服務於人民。作為新聞工作者,更需要時刻清醒的認識到自身的責任與擔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提高專業能力,遵守職業操守。

  對於貝爾格曼而言,很難全面的理解中國歷史文化、紅色文化,但他對於中國文化的熱情和喜愛一直感染著採訪團中的每一個人。一路上,他不斷的了解、記錄、參與、體驗,唯恐錯過任何一個與文化、傳統、民俗接觸的機會。“是的,我喜歡這裡。”貝爾格裏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