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羅赟鵬):在西安灞橋區建審大廳和便民大廳內,工作人員為眾多前來辦理事項的民眾,提供高效率的服務,盡可能讓群眾少跑路,一次性辦好;在西安紡織集團新廠區,上千台機器自動運行,不斷將原材料棉花紡織成布匹;在西安灞橋區白鹿原葡萄主題公園裏,800畝葡萄綠意盎然,現代化農業技術應用隨處可見,而白鹿倉景區更是吸引遊客不斷前來遊玩;在西安灞橋區狄寨街風光南路西車村,整齊的街道、寬闊的馬路、漂亮的二層民居、悠然自得的村民,以及葉綠果紅的櫻桃,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聚力時代·創新灞橋——改革開放40週年中省媒體聚焦灞橋啟動現場(水蓮花 攝)
這種嶄新面貌都是國際在線陜西頻道跟隨“聚力時代·創新灞橋——改革開放40週年中省媒體聚焦灞橋”活動的步伐所看到的 。改革開放40年來,創新發展的時代偉力在這片土地上展現的淋漓盡致。
深化行政效能革命 提升便民服務效率
走進西安灞橋區建審大廳和便民大廳,國際在線陜西頻道看到在兩個立柱表面,對外公示了辦事流程、投訴流程、服務監督欄、環境衛生制度等內容。“這一方面方便了辦事群眾明確辦事流程,投訴辦法和辦事要求,另一方面起到良好的群眾監督作用。”灞橋區政務服務大廳的負責人説。
建審大廳和便民大廳裏群眾辦理事項 (宋佳 攝)
據了解,為切實提升行政審批服務效率,灞橋區大力開展“四張清單一張網”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面向社會先後公佈了635項“最多跑一次”辦事清單。灞橋區還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在西安市率先成立了行政審批服務局,將區發改委、區經貿局等21個部門承擔的153項行政審批職能劃入區行政審批服務局,進入了“一枚印章管審批”的全新時代。截至目前,行政審批服務局累計辦理各類審批事項1011項,辦結710項,行政效能大幅提升。
“我們的目標就是讓群眾、企業到政府辦事只進‘一個門’,到各業務窗口‘一個窗’就能辦事。”區政務服務大廳負責人説。同時,灞橋區政務服務大廳還大力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變群眾辦事“上下跑”“多級跑”為“數據跑”“輕鬆跑”。
在大廳內,國際在線陜西頻道看到西安銀行自助ATM終端機、叫號機、電子查詢機、印照自助終端系統等多種形式的自助服務端輔助工作人員進行事項辦理。
“先前民眾辦理相關業務可能要花費很長時間,而現今平均每項業務所花費的時間都不到5天,深化行政效能改革,極大地提高了辦事效率,也方便了人民群眾。”灞橋區服務大廳工作人員説。
産業升級改革成為企業發展助燃劑
西安灞橋區紡織城是國家“一五”期間投資建設的西北地區最大的紡織工業基地,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由於國家産業結構調整、市場競爭加劇和生産工藝的落後,紡織城地區企業紛紛倒閉,紡織城也由輝煌時期的西安“小上海”變為西安市貧困落後地區之一。
而現在的紡織城已經是老城變新城、一業變多業。灞橋區把原先老廠區進行翻修,然後積極引進文創、信息等産業,建造眾創空間,吸引眾多中小型創新企業入駐,而且大力打造文化、休閒、旅遊為一體的城市文化創意街區,在美化城區建設的同時,增加眾多崗位,吸引旅行者消費,推動灞橋區經濟發展。
另一方面,灞橋區于2009年對西北一印、國棉三、四、六廠及大華等5家企業進行了整合重組,成立了西安紡織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並在灞河東岸建設西安現代紡織産業園區,以作為傳統紡織産業搬遷改造和東南沿海等發達地區産業梯度轉移的承接地。
西安紡織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副書記楊義卿告訴國際在線陜西頻道:“1998年,工廠由16000多人減到8600多人,到2014年更是減少到3000多人,每一次人員變動都是企業在不斷改革,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不斷提升企業競爭力,猶如鳳凰涅槃,致死而生。”
西安紡織集團新廠區內機器生産 (水蓮花 攝)
現今,在西安紡織集團新廠區內,800台噴漆織機及其相關配套工序設備已經開始運作,廠房、食堂、綜合樓等附屬設施也相繼建成和投入使用,一個按照現代化企業制度要求組建的國有獨資企業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市場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西紡集團的成立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新突破,也是西安紡織産業迎來嶄新發展機遇的重要標誌,表明灞橋區政府積極促進産業升級改革,使改革發展成為企業發展助燃劑。
老紡織廠城區的常樂尚都文化創意街區 (水蓮花 攝)
改革換新顏 生態農村大發展
驅車行駛在白鹿原寬闊的馬路上,兩邊田野綠色蔥蔥,果園裏紅團錦簇的櫻桃惹人眼饞。原野上的村莊,在柳綠花紅的映襯下呈現出一幅幅田園畫卷。
“現在村子已經變美了,可是村子在過去是一個‘垃圾村’。”西安市灞橋區狄寨街西車村支部書記屈利軍告訴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漫步在這座村莊裏,觸目可及的是掩藏在柳綠櫻紅後的一幢幢小樓,墻上還寫滿了有關孝道的中國傳動文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標語,老人們就在綠蔭環繞的廣場上晨練。像這樣的村莊在灞橋區內還有很多,每一個都在展示著近些年來鄉村翻天覆的變化,展示著在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灞橋區為促進鄉村發展而不懈努力所取得的成績。
風景如畫西車村 (水蓮花 攝)
灞橋區通過植樹造林,綠化山體,不僅提升了植被覆蓋率,建立全新的生態農村,打造最美城區,而且也推動農村發展“生態經濟”,共享生態經濟紅利。
據了解,灞橋區依託優越的自然生態條件,推行“五統一”“訂單農業”等運作模式,在品種、技術、標準化生産和市場化行銷等方面帶動了園區、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的發展。目前,灞橋區櫻桃、葡萄種植及小雜果基地9萬畝,新優技術應用率提高到90%左右,優果率達到85%以上,形成標準化種植、休閒採摘、電商行銷等産業融合品牌化經營格局,現代農業的示範效應不斷彰顯。“灞橋櫻桃”“灞橋葡萄”先後被農業部、國家品質技術監督總局認定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成為灞橋特色“名片”。
白鹿原上現代化農業園 (水蓮花 攝)
位於白鹿原上的白鹿倉景區,更是以獨有的“農業+旅遊+文化模式”成為西安休閒遊的新亮點。據景區內工作人員介紹,在2018年春節期間,白鹿倉景區遊客接待量一舉超越大唐芙蓉園、大雁塔等老牌知名景區,累計接待遊客126.7萬人次,居西安市各景點接待人數首位,目前,景區已累計接待遊客近千萬人次,創造了灞橋鄉村旅遊的新輝煌。
白鹿倉景區美景之台灣美食街 (水蓮花 攝)
改革開放40年間,灞橋區從低點做起,從無到有,逐步實現農村面貌變化和經濟發展,尤其是近些年,通過充分發揮緊靠市區的區位優勢,以生態、融合、高端為方向,優環境、拓功能、增效益,促使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新進展,形成了休閒觀光、農事體驗、農家樂接待“三位一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新格局,並通過不斷強化政府服務、制定扶持政策等,推動鄉村振興邁上新的臺階。
舵穩當奮楫,風勁好揚帆。40週年的改革發展,灞橋區在行政改革、企業改造、城鄉發展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未來,灞橋區仍將持續深化改革工作,聚焦重點領域、扭住民生難點、切準發展脈搏,穩步推進出臺的各項改革措施,以期釋放出更大地改革紅利,激發出灞橋區發展動力,從而將灞橋區美好藍圖一一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