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陳嵐):2018年5月11日-15日,第三屆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暨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以下簡稱“第三屆絲博會”)在西安召開,在匯集了硬科技、無人機、共享飛機等高科技的展台中,一抹綠色吸引無數專業觀眾的眼球。
展臺上,綻放的花朵盆栽、繁育植物瓶都展示了“小草紮根”的勃勃生機。據了解,這個名為“蒙草+秦草”的展臺來自陜西秦草自然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總部位於內蒙古,是以馴化鄉土植物修復生態為主業,立足“草、草原、草科技”構建産業生態圈的自然生態科技公司。
蒙草·秦草展臺(攝影 陳嵐)
陜西秦草自然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左)介紹公司項目(攝影 陳嵐)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等部門聯合發佈的《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2013~2020年)》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水土流失面積達295萬平方公里,年均土壤侵蝕量高達45億噸;全國沙化土地面積173萬平方公里,石質荒漠化土地面積12萬平方公里;草原超載過牧情況嚴重,可利用天然草原90%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
資源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財富,其中土地尤其珍貴,因此陜西秦草自然生態科技有限公司依託總部資源優勢,秉承專項研究院及相應的種質資源庫,採用先科研,後修復的理念,系統助力陜西省生態修復産業的建設與發展,重點在城市生態修復、破壞山體修復、水體治理和修復、土壤修復或廢棄地的修複利用、功能性生態項目建設等方面給予強有力的支撐。
陜西秦草自然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員工向國際在線陜西頻道介紹,秦草是屬於陜西生態修復的資源型高科技公司,種庫資源涵蓋抗旱植物、耐寒植物、草原生態、鹽鹼地改良、礦山修復、土壤修復、荒漠生態、藏域生態、京津冀鄉土植物、中東沙漠生態等。掌握了野生植物馴化育種技術,節水園林綠化技術,生態修復集成技術,總結並形成“退化草地修復”“草原區露天煤礦排土場植被恢復”“荒廢土地恢復草原植被”“綠地節水”和“草原生態牧場管理”五大技術的行業或國家標準。收集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草原種質資源2000余種、3000余份;植物標本2800余種、20000余份;土壤樣本近40萬餘份。應用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物聯網、雲計算等,建立“草原生態産業大數據平臺”,可查詢任意經緯度地理坐標點近20年的“水、土、氣、人、草、畜”等生態數據指標及變化,也可搜索任何一種植物適宜生長的地區,為生態修復提供數據支持和智慧型解決方案。
通過參加第三屆絲博會,秦草生態的“生態理念+技術智慧+資源儲備+管理標準+生態産品”的生態修復模式得到眾多專業觀眾的認可。秦草生態不久前落地西安灞橋區,未來將結合灞橋區的生態優勢,通過PPP的模式,陜西秦草自然生態科技有限公司主動承擔生態修復責任,總結秦草特色,向中國、向“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向全世界輸出生態修復的智慧,真正做到擁有“綠水青山”就是擁有“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