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V榆林初印象 領略黃土新風情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2018-05-15 18:49:52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羅赟鵬):“在中國,雖然一些城市在地緣上可能較為接近,但每一座城市還是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也正因為這些差異,才使得我們在認識一個城市時,能清晰感受她的‘面容’,了解她的故事。而陜西榆林就因為她的陜北風情和文化讓我記住了她,記住了這個陜西北邊的城市。”埃及職業作家梅·阿舒爾( MAI HATEM MOUSTAFA MOHAMED ASHOUR)説。5月14日,絲路大V陜西採訪團來到了號稱陜西經濟第二增長極的榆林,感受和了解在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裏,榆林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

  【專題 絲路大V  聚焦絲路 加顯示圖+移動列表+三秦大地 西安+今日看點 】大V榆林初印象 領略黃土新風情

  絲路大V參觀榆林古城  (攝影 水蓮花)

  守護綠色 守護髮展

  “我完全沒有想到這座城市曾與沙漠為鄰,曾受困于近在咫尺沙漠的侵襲。我坐在車上,看到寬闊的公路兩旁儘是綠色植被,這完全是座綠色的生態之城。”埃及網紅歌手杜哈·薩米爾( DOHA SAMIR SOBHY ALY TOLBA)説。

  【專題 絲路大V  聚焦絲路 加顯示圖+移動列表+三秦大地 西安+今日看點 】大V榆林初印象 領略黃土新風情

  絲路大V參觀榆林市林業展覽館  (攝影 水蓮花)

  “榆林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很重要的戰略地位,而近現代也在革命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榆林也是一座沙漠上建立起來的城市,這給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也對榆林人這麼長時間堅持防沙治沙工作感到由衷的欽佩。”土耳其資深媒體人卡米爾·埃爾道杜(HALIL KAMIL ERDOGDU)告訴國際在線陜西頻道。

  正如同絲路大V們所看到的,榆林不再是人們印象中黃土翻飛,沙塵迷眼的一座城市,而是經濟與生態並重發展的城市。據了解,從建國初榆林人民就開始進行植樹造林,防沙治沙工作,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政策引導下,榆林市積極踐行退耕還林、植樹造林工作,並且結合南北不同地貌,形成“南治土,北治沙”針對性防治體系。經過多年的綜合治理,榆林森林覆蓋率從當時1%左右提升到現今的38%左右,極大的改善了人居環境。

  “隨著森林覆蓋面積的提升,帶來的生態效益也逐步顯現出來。例如,榆林年降水量由過去的300毫米左右,上升到400毫米~500毫米左右,降水量的提升對於西北城市水資源的儲存影響是巨大的。同時,退耕還林,營造經濟林可以帶動鄉村産業經濟的發展,提升農村人均收入。守護綠色就是守護好榆林發展的美好明天。”榆林市林業局局長呂學斌説。

 故事榆林 魅力榆林

  除了城市綠色,絲路大V採訪團還通過參觀榆林市城市展覽館全面了解了榆林的城市風貌。在榆林城市館內,大V們了解榆林概覽、歷史沿革、塞上風情...短短時間,大v們通過圖片、文字、實景模型等,感受榆林的歷史、現在和未來。

  “我有了解過榆林的一點歷史,而在這個展館裏讓我感興趣的就是榆林革命歷史。”土耳其資深媒體人卡米爾·埃爾道杜(HALIL KAMIL ERDOGDU)邊參觀邊説。

  榆林不僅有紅色文化,更有厚重的歷史文化,並且在展現這些文化方面,榆林有一張極具代表性的城市文化名片,即榆林漢畫石像博物館。據了解,榆林漢畫石像博物館集繪畫、雕刻于一體,展出200多塊榆林東漢畫像石之精品,內容題材豐富,風格獨具一格,靈禽瑞獸、神話故事、忠勇典故...…都刻畫在館內的石頭上面,經過千年歲月的洗禮,展示在石磚上面。

【專題 絲路大V  聚焦絲路 加顯示圖+移動列表+三秦大地 西安+今日看點 】大V榆林初印象 領略黃土新風情

  絲路大V參觀榆林漢畫像石博物館 (攝影 水蓮花)

  “千年前,中國先祖們將生産活動、神話故事等刻畫在石磚上而被較好的保留了下來,這與我們國家法老墓畫像具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對於人們了解自己國家文化,認識國家歷史是非常好的直觀的教材,這才是觸摸歷史,觸摸文化。”埃及職業作家梅·阿舒爾( MAI HATEM MOUSTAFA MOHAMED ASHOUR)説。

  近些年來,陜西省大力加強文化建設,彰顯文化自信,各市(區)也在積極推進這項工作。榆林市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建設,不僅是將實體文物展現給大眾,更是將故事做活,將故事講好。從漢代石畫像、長城第一台鎮北臺、紅石峽榆林古城等歷史古跡方面講好榆林歷史文化故事,更是講好革命事跡,展現六十多年抗沙治沙行動,以及在治沙中所凝練出的治沙精神,以此展現好榆林新面容和新風貌,讓更多的人了解榆林,愛上榆林。

編輯: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