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消息:6月9日,“黃土魂·漢水韻”陜南、陜北民歌展演活動暨陜西省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主場活動在延安市舉辦。該活動由陜西省文化廳、延安市人民政府、榆林市人民政府、漢中市人民政府主辦,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延安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榆林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文物)局、漢中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承辦。
2018年6月9日是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中央《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進一步推進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提高人民群眾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意識,營造良好的非遺保護社會氛圍,傳承、發展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活動“多彩非遺,美好生活”主題,陜西省文化廳決定在延安市舉辦本次活動。
延安市是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豐富,特色鮮明,存續狀態良好,傳承實踐活躍的重點區域之一,經文化部批准,與榆林市共同設立了“國家級陜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同時,陜西省還在漢中市寧強縣、略陽縣設有“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係與四川省共設)。兩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一個地處陜南,一個地處陜北,都是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整體保護成果較為顯著的地區。自古以來,陜北豪放粗獷,崇文尚武,歌舞繁盛;陜南民風淳樸,風光旖旎,秦神楚韻。在此背景下形成的陜北民歌節奏自由、純樸大方、高亢悠長,陜南民歌清新細膩、婉約飽滿、妙趣橫生。二者異中存同,各有韆鞦。
為充分展示陜南、陜北民歌特色,體現傳統經典和傳承創新,本次展演活動精選了23首經典民歌,通過獨唱、對唱、聯唱、歌伴舞等形式組成了16個精彩節目。為烘托氛圍,展演現場還安排了延安市部分傳統手工技藝類項目和部分鼓舞類項目進行現場展演。本次活動是對近年來陜北、羌族兩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民歌保護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對加強陜南、陜北文化的對話與交流,探索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渠道將發揮積極深遠作用。
2018年以來,陜西省文化廳積極採取有力舉措,不斷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各項工作力度,由陜西省政府批准公佈了第六批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評審了第一批陜西省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建議名單,並已完成公示,近期將正式公佈;組織召開了“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工作現場會議”;組織舉辦了“跨界創新:非遺傳承對話會”;依託陜西師範大學組織開展了面花、木版年畫等非遺傳承人群“研培”;啟動了第六批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工作。這些重點工作的開展與推進,將進一步推進陜西省非遺保護工作健康、持續、深入開展。
下一步,陜西省文化廳將繼續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法》《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條例》《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陜西傳統工藝振興實施意見》,採取積極舉措,紮實推進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和弘揚發展,為陜西文化的繁榮發展作出積極貢獻。(供稿 陜西省文化廳 編輯 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