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記者從陜西歷史博物館獲悉,該館在館內西地下觀眾服務區開設“文物修復季特展”至今已5月有餘,第一季書畫文物修復展覽“賞延素心”與第二季木器傢具修復展覽“削木為鐻”已相繼圓滿結束,第三季三維技術在文物保護中的應用展覽“孰制匠之”于7月3日正式開展,展期兩個月。
文物保護修復是博物館一項重要的日常工作,由於這項工作一直在後臺展開,廣大觀眾無法近距離了解它,因此長期以來,文物修復工作被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修復工作者在大家的心中也充滿了神秘感。為了滿足觀眾對修復工作深入了解的願望,陜西歷史博物館在觀眾展覽區開闢了專門的場所,建設了一個面向觀眾常年開放的文物修復室。在一個接一個的“文物修復季特展”中,文物修復工作者向觀眾展示不同類別、不同材質文物的修復過程,將文物保護的理念介紹給觀眾,讓觀眾了解文物修復的方法和技藝,揭開文物修復的神秘面紗。為了更好地與觀眾互動,陜歷博還特意準備了觀眾意見調查表以及觀眾留言墻,並適時安排修復師們與觀眾面對面的交流,在保證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嘗試讓觀眾進入修復室直接感受文物修復工作。
據悉,“文物修復季特展”第三季以三維技術在文物保護中的應用為主題,取名“孰制匠之”,取自屈原《楚辭·天問》“女媧有體,孰制匠之”。旨在向公眾展示如何將文物“搬”到計算機中,展示文物三維信息採集、模型處理等內容,讓公眾能夠近距離了解三維技術,感受這一新興技術在文物保護修復工作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