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梅枝教授(右二)給貧困戶講解核桃管理技術細節(拍攝 薛飛)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趙青青):“十年光陰,三千多個日日夜夜,我從山區人眼裏的翟大姐變成了如今的翟阿姨,看著他們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紅火,我不後悔。”這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翟梅枝教授對自己駐商洛核桃試驗示範站十年工作的總結。
7月5日,“走出楊淩看示範”全媒體採訪團跟隨著翟梅枝教授的足跡,來到了被譽為“核桃之都”的陜西省商洛市,一起見證了了翟梅枝教授的“小肩膀”如何扛起了商洛核桃這個大産業。
“你要疏除過密的枝條,同時一定要把遭受過晚霜危害的枝條及時清理,避免病蟲害的發生!”7月5日上午,採訪團在商洛市商州區核桃扶貧産業示範園中見到了正在核桃園中給貧困戶教夏季核桃管理技術的翟梅枝教授。“她一點也不像個大學教授,倒像是我們種植戶身邊的知心大姐,不管遇到什麼問題她總是第一時間幫我們解決。”商洛市商州區陳源街道辦上河村核桃種植戶李彩鳳説道。
商洛市位於秦嶺腹地,核桃産業發展歷史悠久,早在西漢時期就有栽植核桃的記載。2000年前後,商洛的核桃産業遇到了瓶頸。商洛市林業局副局長余振中告訴採訪團,原先的核桃由於品种老化,種植戶又捨不得砍去栽植多年的老樹,核桃産量經常出現“大小年”的現象,當地種植戶們漸漸對核桃産業失去了信心。
商洛核桃(攝影 薛飛)
2007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正式在這裡建立了核桃試驗示範站,解決核桃種植問題。“剛建站的時候示範推廣工作真的很難,農民雖然很需要新品種、新技術,但是他們卻捨不得鋸老樹。針對這一情況,我們決定採用高接換優的方法改良當地核桃品種。”翟梅枝説。所謂高接換優就是保留原有核桃樹主幹,以嫁接的方式改良核桃品種,以達到連續豐産及抗病的效果。
修剪核桃樹(拍攝 薛飛)
科技是第一生産力,核桃樹高接換優技術在當地一試用就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嫁接後的核桃樹當年就能挂果。今年42歲的王峰種植著6畝核桃園,他也是商洛市第一批接觸到翟梅枝教授高接換優技術的種植戶,勤學好問的他很快就掌握了這項技術,並在當地組建起了專業的嫁接隊,做起了楊淩科技的“二傳手”。“高接換優技術對核桃産業提質增效非常明顯,掌握了這項技術後,我們嫁接隊不光為商洛當地的種植戶進行服務,甚至將這項技術傳遞到了河南、湖北等地,我們嫁接隊隊員年收入都能達到了4萬元以上。”一提起高接換優技術王峰就讚不絕口。
十年間,翟梅枝教授及她的團隊通過“帶著農民看,教會農民幹”的方法,在優良品種選育、施肥試驗、豐産栽培以及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為商洛地區核桃種植戶總結出了一條標準化高效栽植的新模式。在楊淩科技的帶動下,商洛核桃也因其産量高、口感佳、商品性好等特點被國內外越來越多人認可。
目前,陜西商洛市95%以上的人口都在從事核桃産業,示範推廣面積達到了326萬畝,年産值達到了28億元,商洛核桃産業走向了發展“快車道”的背後是楊淩農業科技“産學研”推廣模式的成功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