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劉君慧):城市面貌煥然一新,美麗鄉村建設也要齊步跟上。“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是人們對鄉村的普遍願景,而鄉村垃圾分類集中處理在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鄉村環境污染源主要為生活垃圾和污水,其面廣點多,對環境危害大。過去,對於生活垃圾處理方式主要是掩埋或焚燒,污水則大多放任自流,自然蒸發滲漏。這種簡單的處理方式,既影響環境美觀,也留下了相當大的生態隱患。如今,陜西省延安市富縣創新舉措,以鄉村為試點做起垃圾、污水環保處理工作。
富縣牛武鎮垃圾資源化處理站設備(攝影 張雅潔)
富縣縣委書記李志鋒(右一)、富縣環保局局長汪亞軍(左二)在牛武鎮垃圾資源化處理站(攝影 張雅潔)
據富縣環保局局長汪亞軍介紹,為落實好鄉村振興戰略中“生態宜居”的要求,富縣與陜西省環保集團生態公司合作,採取PPP模式,建起21個垃圾資源化處理站和13個污水處理點,由生態公司負責規劃、設計、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全部建成投用後,可處理約8萬餘人生活垃圾和6萬餘人生活污水。
利用磁力將垃圾分解成的陶瓷灰(攝影 張雅潔)
牛武鎮陽畔村作為試點工程,于2017年10月開始動工,目前廠房已投入使用。項目垃圾處置採用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模式,將垃圾分為可腐爛和不可腐爛兩類進行收集:可腐爛垃圾經生物堆肥處理後製成有機肥,可作為對垃圾分類示範戶的獎勵,也可以市場銷售;不可腐爛垃圾經低溫碳化分解處理後製成陶瓷灰,用來制磚或資源化利用,達到了“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就地化”的處理效果。
牛武鎮垃圾分類收集亭(攝影 張雅潔)
65歲的“基層垃圾分類宣傳員”——張玉梅(右)(攝影 張雅潔)
在牛武鎮陽畔村,國際在線陜西頻道見到了65歲的“基層垃圾分類宣傳員”——張玉梅,張玉梅是牛武鎮實施垃圾分類處理後聘請的保潔員,雖已是花甲之年,她卻格外精神。在問及垃圾分類處理的落實情況時,張玉梅説:“村上各家各戶都有分類垃圾箱,我的工作就是每天去各家各戶將垃圾收回來,再簡單分類,一開始大家積極性不高,但是我一直跟他們宣傳,現在村民都很配合。”
富縣牛武鎮家家戶戶門口有垃圾分類箱(攝影 張雅潔)
實施垃圾分類回收以來,富縣牛武鎮垃圾資源化處理站已達到日處理2噸不可腐爛垃圾和2噸可腐爛垃圾,基本實現了無害化減量處理、廢物回收利用,有效地解決了農村的垃圾污染問題。
富縣縣委書記李志鋒説:“為了加快全縣項目實施,我們採取試點先行和整體設計同步進行的方法,讓2個垃圾資源化處理站和1個污水處理站先行先試,逐步建立完備的管理制度和考核獎懲辦法並配備環衛設施,讓老百姓可接受、面上可推廣,形成經濟社會運行效益明顯的‘富縣模式’,總體項目全部站點有望在2019年建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