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從遠處覓食歸來的朱鹮在巢裏給幼鳥喂食。新華社記者 陶明攝
李夏是陜西省寧陜縣朱鹮野化放飛基地管理站站長,參與朱鹮野化放飛項目已有11年。
11年來,他行程15萬公里,見證了38個朱鹮家庭的建立和193隻朱鹮寶寶的出生,目睹了30余次生離死別;11年來,他科普宣傳達1萬餘人次,發表論文12篇。
同事唐仕興説:“李夏最大的愛好就是學習,他對朱鹮非常癡迷,經常發表一些學術論文和圖片,在業內有一定的知名度。”
朱鹮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鳥類之一,東亞特有物種。20世紀中葉以來,種群數量銳減,俄羅斯、韓國、日本相繼宣佈野生朱鹮絕跡。1981年5月23日,7隻野生朱鹮在洋縣姚家溝村被發現。為拯救這一瀕危物種,朱鹮保護工作者開展了朱鹮人工繁育、野化放飛等工作。
“保護朱鹮,首先要尊重它們生命的價值,尊重它們生活的方式,尊重它們生存的權利。”李夏語氣堅決地説道。
6月2日,在巢裏看守的朱鹮保護著幼鳥。新華社記者 陶明攝
然而朱鹮保護並不是一件易事。寧陜縣是一個以農林為主導産業的貧困縣,大部分農民靠耕種為生。但是朱鹮對棲息地的環境品質要求很高,必須嚴格禁止農民向稻田噴灑農藥化肥。
為了緩解農民生産與朱鹮保護的矛盾,李夏不斷對農民講解朱鹮保護的重要性,同時積極爭取資金為他們修復灌溉水渠、引導他們進行有機農産品和林下經濟作物的種植,讓農戶在朱鹮保護中受益。
2011年,通過一個日本的資助項目,李夏為朱鹮分佈區的農民修建灌溉水渠3000余米,扶持和發展豬苓栽培、板栗嫁接共20余戶100余畝,組織相關技術培訓300余人次,並積極支持農村專業合作社對水稻田的有機種植和銷售進行指導和打包銷售,讓朱鹮的保護工作深入到每一個人的心裏。
保護朱鹮的11年間,李夏騎著他的摩托平均每天要跑近100公里的路程,夏陽冬雪,從未間斷。“我的工作在很多人眼裏是沒有前途的,有人叫‘看鳥的’。最開始聽著還是有些難受,時間長了,反倒覺得這個稱呼很貼切,我也經常用‘看鳥的’來介紹自己。”
李夏見證了陜西省寧陜縣野生朱鹮從種群建立到種群調整並逐步向種群維持階段的過渡,用嚴謹科學的數據讓世界看到了朱鹮保護的希望。
“年少輕狂一杯酒,櫛風沐雨十年情。初發之心終不悔,此生願為守鹮人。”李夏寫了一首詩表明這些年的心境。
有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朱鹮種群已突破3000隻,其中陜西省境內朱鹮種群達到2500余只,棲息地面積擴大到1.4萬多平方公里。(記者 王釗 楊一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