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註定是陜西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值得記錄的一年。
今年農曆新年過後不久,陜西省第一個高規格、高層次、高起點的環保工作會——鐵腕治霾工作視頻會召開。會上,省委書記胡和平在講話中連用了4個“鐵”字,透露出這屆領導班子對環保工作的高度重視。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也是延安實行退耕還林政策第20年。作為全國退耕還林第一縣的吳起縣,山綠了、水清了、民富了。包括吳起在內,延安市退耕還林面積達1077.4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46.35%,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萬餘元,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注腳。
8月3日,我省將首次以省委、省政府名義召開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會議將作出一系列安排部署,必將掀開陜西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新篇章。
不僅僅是2018年,黨的十八大以來的5年多,陜西認真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視察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謀劃推進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努力讓三秦大地的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
務實舉措呵護三秦綠水青山
8月1日,一場陣雨過後,渭河大堤,滿目蔥綠。
渭河是陜西的母親河。然而,渭河的生態環境也曾惡化,生態濕地嚴重萎縮。
陜西痛下決心,投入大量資金,對渭河流域進行6年兩輪持續不斷的綜合整治。“野色茫茫接渭川,百鷗飛進水接天”的壯觀景象逐漸重現。
從渭河到漢江丹江,一幅幅優美圖景見證著5年多來我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
5年多來,全省上下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推進美麗陜西建設——
在淘汰落後産能上,累計拆除燃煤鍋爐近2萬台3.5萬蒸噸;
在推進重點行業節能減排上,關中地區30萬千瓦及以上煤電機組提前2年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任務;
在提高燃油品質上,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56.25萬輛;
在夯實重金屬污染物排放削減年度任務上,13個礦産資源開發利用集中縣(區)域實施特別排放限值標準……
一系列舉措,讓全省的生態環境總體持續改善——
天更藍。“大氣十條”各項任務順利完成。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城市群空氣品質明顯改善。西安市2017年優良天數為180天,比2013年增加42天,PM10和PM2.5年均濃度比2013年分別下降31.3%和30.5%。
山更綠。三秦大地由黃變綠。陜西5年累計完成造林綠化2479萬畝,新增森林面積504萬畝,完成防沙治沙任務533萬畝,減少荒漠化土地192.8萬畝,使綠色版圖向北推進400多公里。
水更清。主要河流水質持續改善。全省河流Ⅰ類至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由2013年的54.2%提高到2017年的65.1%;漢江丹江水質持續保持優良。
務實舉措,呵護著三秦大地的綠水青山。
統籌謀划算好生態保護大賬
2015年年初,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視察時指出,陜西的生態環境保護不僅關係自身發展品質和可持續發展,而且關係到全國生態環境大局。
陜西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在生態環境保護上,算大賬、長遠賬、整體賬、綜合賬,統籌謀劃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目標任務,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漢中留壩,為了做大做強山地旅遊休閒度假品牌,服從自然生態保護原則,否決了投資10億元的風力發電項目,憑藉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了大量遊客,也吸引了全國頂級民宿團隊爭相來此投資。
延安富縣,一年封固了柴松林省級自然保護區內40宗117口油井,推動保護區內油井3年內全部退出,以此倒逼油企提升管理水準、加快技術革新,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5年多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為各級黨委和政府的共識。
今年1月4日陜西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攝到大熊貓野外哺乳的影像,2月7日陜西子午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攝到1大2小3隻金錢豹“閒庭信步”的影像。這些充分彰顯了我省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顯著成效。
5年多來,陜西在加快推進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中,不斷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構建起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如今,全省已建成林業自然保護區52個,總面積近1650萬畝,為更多的生物提供了良好生存環境。
黨員幹部的執政理念也在迅速轉變。7月底,由省環保廳領導帶隊、相關專家參與的水污染防治調研小組來到延安,開展為期一個月的“一河一策”“一斷一策”水污染防治專題調研。這一次,省環保廳不僅是監管者,還是服務者,不僅要摸清延河水污染的原因,還要找出當地水環境的承載能力,幫助延安重新規劃産業發展佈局,助力延安打贏水污染防治攻堅戰。
陜西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用系統思維、統籌謀劃的方式不斷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以生態自覺呵護家園,以生態自信建設未來,為建設美麗中國作出了陜西貢獻。
全力以赴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取得成績的同時,不可否認我省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仍然欠賬多、問題多、矛盾多。
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産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不時曝出的環境污染問題仍在提醒人們:生態文明建設依然任重道遠。
5年多來,我省通過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努力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環保改革創新加快推進。陜西省出臺修訂5部環保地方性法規和13項地方標準,其中大氣條例的“按日計罰”規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修訂提供了借鑒;創新渭河流域跨省污染治理機制,與甘肅省實施省際間上下游河流生態補償;在全國率先實行4項污染物權交易,並將交易市場延伸到市級。
環保執法越來越嚴。全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40個礦業權今年初實現全部退出。我省集中修改包括《陜西省渭河流域管理條例》《陜西省水土保持條例》等在內的涉及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11部地方性法規,讓環保執法的“牙齒”越來越鋒利。
督察“風暴”席捲三秦大地。去年13個市(區)實現了省級環保督察全覆蓋。環保工作由原來的單純查企轉變為督政和查企並重,督政已經成為環保工作的重要內容。
鐵腕舉措,讓企業意識到必須嚴格遵守環保法律法規,也讓各級黨委、政府重塑了發展觀、政績觀,更加主動自覺參與環境保護工作,更加積極落實好污染防治的屬地責任。
當前,《陜西省鐵腕治霾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陜西省水污染防治2018年度工作方案》《陜西省2018年度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實施方案》等相繼出臺,對我省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提出了明確目標。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的召開,又將對具體工作進行進一步安排部署,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時代召喚新作為,新擔當不負新使命。下一步,陜西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以鐵腕之勢,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以系統思維,全面打好碧水保衛戰;以底線意識,紮實推進凈土保衛戰;以保護為先,持續開展青山保衛戰,努力答好生態文明建設這一歷史性答卷。(記者喬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