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大學子心繫家鄉文化建設 暑期實踐回陜調研西安鼓樂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2018-08-08 14:16:46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消息:近日,帶著對故鄉的熱愛,由北京大學七名同學組成的 “西安鼓樂調研實踐團隊”回到了西安大唐芙蓉園,對西安鼓樂進行深入調研。

  北大學子心繫家鄉文化建設 暑期實踐回陜調研西安鼓樂

  西安鼓樂調研實踐團隊走進西安大唐芙蓉園(圖片由高熹瑩提供)

  西安鼓樂脫胎于唐代燕樂,後於安史之亂時期隨著宮廷樂師的流亡傳入民間,從宮廷音樂逐漸轉變為民間音樂。由於西安鼓樂至今仍然保持著相當完整的曲目、譜式、結構、樂器及演奏形式,被國際音樂界和史學界譽為“中國古代音樂活化石”,更在2009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調研團成員們表示,作為土生土長的西安人,他們有熱情,也深感肩上的責任。這使得他們決定對西安鼓樂進行一番全面的調研,以“新時代社會成員”的身份,為西安鼓樂的傳承、保護和推廣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調研團一走進大唐芙蓉園,便受到了東倉鼓樂社的熱情接待,隨後還觀看了一台鼓樂社在大唐芙蓉園紫雲樓的日常演出。

  演出以純打擊樂伴奏開場,配以舞蹈,每一個舞步都與鼓聲相融相契。隨後是鼓樂社伴奏的《霓裳羽衣曲》舞蹈,讓觀眾對原先只有單純奏樂的西安鼓樂産生了耳目一新之感。最後是兩首純粹的西安鼓樂,行樂一首,坐樂一首,尤其是壓軸曲《霸王鞭》,鼓聲激昂有力,樂曲喜慶悅耳,格外吸引人。

  演出結束後,調研團採訪了西安鼓樂老先生趙筱民。趙筱民為調研團詳細解答了有關東倉鼓樂社與西安鼓樂的相關問題。東倉鼓樂社不同於西安其他五家鼓樂社,是唯一一家納入政府體制,作為西安大唐芙蓉園景區員工而存在的鼓樂社,已存在13年。這為東倉鼓樂社帶來的最實質的益處便是樂社成員有了穩定的收入,也有了受保障的食宿條件。在調研東倉鼓樂社之前,調研團已走訪了何家營鼓樂社、南集賢東村鼓樂社和都城隍廟鼓樂社,這三個鼓樂社都面臨著經費不足,樂社成員幾乎純義務付出的現狀,從而導致了樂社成員老齡化等等問題。而東倉鼓樂社由於納入了大唐芙蓉園景區,可以為樂社成員提供平均4000元的月薪,故而樂社成員相對穩定,平均年齡也在26歲,且都是十三四歲便在東倉鼓樂社開始學藝的成熟藝人。這樣的“文化+旅遊”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西安鼓樂的文化傳承工作。

  趙筱民還提到,鼓樂社納入景區,為鼓樂社提供了一個演出平臺,鼓樂社也在這樣的環境下嘗試創新,調研團看到的融入了舞蹈的鼓樂演出正是一種創新的形式。“工尺譜不能變,口傳心授的方法不能變,配器不能變,演奏的形式不能變。”趙筱民在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上態度非常堅定,認為不能為了創新推廣而丟了鼓樂的魂。對於鼓樂的創新工作,趙筱民提到“加上舞蹈,以及加上其他的創新曲牌,以適應現代人的審美觀念和要求。”這種觀念是調研團在三天的走訪中第一次聽到,可見與旅遊産業結合,刺激了東倉鼓樂社發展出獨樹一幟的創新之法,從而使得西安鼓樂吸引到更多觀眾。

  正如與搖滾結合而登上春晚舞臺的華陰老腔,也承受著丟失老腔原汁原味的質疑,這樣與舞蹈結合的西安鼓樂究竟是好是壞,也沒有一個定論。“加入舞蹈之後,觀眾會不會反而忽視掉鼓樂本身了呢?”調研團不禁提出了這樣的疑惑。“改革永遠在路上”趙筱民一直這樣強調著,“這種創新和發展都要付出極其艱辛的努力,達到認可是很不容易的,要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不斷磨合,不斷調整,新時代下西安鼓樂註定不僅僅如從前一般紮根于土壤,更要與時代俱進。

  在西安鼓樂的傳承與保護工作中,一共有四個群體——民間藝人,政府,民樂專家與社會。作為最後一種角色,調研團希望能通過這次調研,溝通四方的觀點,使大家能夠更了解彼此的需求,達到一個共通點,並在西安鼓樂的傳承保護工作中,發出一些青年人的聲音。例如,調研團認為做西安鼓樂網站、微信公眾平臺都是必須的,一些周邊文創産品、親子體驗館也是值得考慮與試點的。同時調研團成員也提出了一些有趣的建議,比如,將西安鼓樂出成中考語文閱讀題,一定會提高西安鼓樂的知名度……

  調研還未結束,調研團在各個鼓樂社看到了星星點點的希望之火,例如何家營鼓樂社與南集賢東村鼓樂社開辦著傳習所教學,都城隍廟鼓樂社走入多家大中小學,東倉鼓樂社這種文化與旅遊結合的模式是否可以嘗試推廣。只要有人繼續愛著鼓樂,只要人們持續關注著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産,它們就會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文 高熹瑩 霍思函 編輯 羅赟鵬)

編輯: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