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消息:8月8日,西安國際港務區黨工委副書記陳博帶隊前往陜西省西安市藍田縣灞源鎮,看望扶貧幹部和困難群眾,為駐村扶貧隊幹部送去清涼消暑用品,同時,也為灞源鎮的困難群眾送去農用機械、醫療用品和圖書,幫助群眾解決生産生活中的實際難題。
西安國際港務區為灞源鎮捐贈學習用品
此次國際港務區所捐贈的物資共包含微耕機、沼渣液抽排車、垃圾清運車等農用機械,桌椅、文具、書本等學習用品,以及候診椅、輸液架、留觀床、霧化儀等醫療用品,總價值約47.5萬元。這些物資將分發至藍田縣灞源鎮15個對口幫扶村的鄉村衛生室、圖書室和臨時教學點。
“國際港務區捐贈的這批物資,解決了我們的很多大難題。這些農用機具、醫療用品都是農村生産生活中的必須品,不僅能幫助農民順利完成秋收春耕,還讓村裏的衛生保潔工作更加高效、徹底,衛生室和臨時教學點的硬體條件也大大改善了。秦谷村將努力發展壯大豪豬和中蜂養殖産業,加快推進光伏發電項目,促進貧困群眾穩定增收,爭取如期實現脫貧目標。”灞源鎮秦谷村主任王保良説。
西安國際港務區與為灞源鎮捐獻農用機具
據悉,西安國際港務區除了要承擔園區76戶建檔立卡戶的脫貧任務,還要承擔藍田縣灞源鎮15個貧困村的對口幫扶任務(其中有14個省定貧困村),是西安市唯一一個雙線作戰的區(縣)。在灞源鎮15個貧困村的對口幫扶工作中,國際港務區堅持精準發力和“一村一策”的幫扶思路,紮實推進幫扶工作。2017年為灞源鎮投入扶貧資金433萬元,紮實推進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實施了山區點亮工程,為幫扶村安裝太陽能路燈820盞;修建錯車帶60余處,解決群眾出行問題;為7個村實施安全飲水工程,解決群眾吃水問題。此外,西安國際港務區還新建了生産路、休閒廣場、公共浴池等共計27個工程,不斷完善當地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提升當地生産生活水準。同時,國際港務區用心用情用力,科學制定産業幫扶計劃,促進貧困群眾穩定增收。按照“一村一策”要求,每村建立1到2個專業合作社,重點發展了豆製品加工、生豬養殖、藥材種植、油用牡丹種植等8個産業幫扶項目。截至2017年年底,對口幫扶的14個省定貧困村全部完成摘帽脫貧。
2018年,國際港務區持續加大扶貧資金投入,計劃投入800萬元,用於10個種植項目、3個養殖項目、5個基礎設施項目、光伏發電扶貧項目及其他項目。目前,已完成8個項目的種植或播種;中蜂和生豬、豪豬養殖項目已進入正常養殖階段,林麝養殖的圈捨已修建完成、正在採購林麝;路燈維修項目已完工,其他基礎設施項目正在全力推進;光伏發電扶貧項目已確定中標單位,正在簽訂相關合同。這些項目實施後,灞源鎮15個對口幫扶村的每戶貧困戶年增收1000元至2000元。
陳博表示,國際港務區將與藍田縣一道,按照中央、省委、市委要求,把脫貧攻堅作為“一號工程”和首要工作任務,用心用情用力,全力加快後續産業幫扶項目實施,築牢産業脫貧之基,確保如期實現“村退出、戶脫貧”的目標,順利通過國家驗收,讓貧困戶和廣大人民群眾一道邁進小康社會,讓灞源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供稿 文/圖 西安國際港務區 編輯 楊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