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消息:陜西省漢中市勉縣作為國家秦巴山區連片特困縣,全縣因內生動力不足致貧的就佔了貧困人口的5.7%。這是勉縣無法回避的“硬傷”。如何讓貧困群眾迅速補齊“精神貧困”短板,徹底改變“靠著墻根曬太陽,吃著救濟等小康”的情景是勉縣上下關心的問題。
勉縣問診把脈開出的治愈“良方”,把精神扶貧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之策,精心編織精神扶貧網絡、創新精神扶貧載體、烹制精神扶貧套餐,積極為貧困群眾搭臺清障,幫助貧困群眾樹信心、立志氣、強底氣。
陜西勉縣第二屆道德模範頒獎典禮現場(供圖 勉縣縣委宣傳部)
編織“精神扶貧”網絡 樹起脫貧信心
隨著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向縱深推進,“南山茶北山藥,扶貧車間村村有,特色旅遊人氣爆”的局面已然成為勉縣扶貧工作的靚麗名片,近兩年有1.5萬人順利脫貧摘帽。但部分貧困村民依然安於現狀、不謀發展的“精神貧困”正成為攻堅路上最難邁的坎、最難啃的硬骨頭。
人人都是排頭兵。勉縣迅速以宣傳思想文化戰線為主力和先鋒,勉縣縣委宣傳部牽頭制定了《勉縣“新農民新民風新家園”工程建設方案》《勉縣“志智雙扶”工作方案》等文件,各部門單位和鎮(辦)黨委負主體責任,深入開展補齊“精神短板”的活動,通過“全面撒網,重點捕魚”的思路,在勉縣大地上全方位、無死角地打響了“精神扶貧”攻堅戰。
勉縣要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融入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持續開展“弘六德展六美建三市”和“明理感恩自強”主體教育活動,紮實推進“一約四會(村規民約及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紅白理事會)”、道德講堂、脫貧紅黑榜、鄉賢榜等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活動。截至目前,勉縣製作公益宣傳廣告2000余面,111個貧困村率先建立健全“四會”組織,134個村(社區)召開道德評議會,張貼“紅黑榜”,對先進典型進行褒揚,對反面事例進行曝光。
同時,勉縣文化廣電系統、文聯和社團組織開展以脫貧攻堅為主題的文藝潤心和文化惠民活動;科技、教育、林業等行業部門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到貧困村宣傳科普農村實用技術,增強貧困群眾自主脫貧的能力。
道德積分銀行集中揭牌儀式現場(供圖 勉縣縣委宣傳部)
創新“精神扶貧”載體 立起脫貧志氣
“我被評為‘致富標兵’,社區道德委員會給我記了20分,現在還兌換了洗衣粉,這銀行真貼心!”8月12日,在勉縣天蕩山社區積分兌換現場,65歲的胡久全高興地説。
隨著社會化進程的加快,鄉村格局發生了重大變革,部分村落出現“治理難”的問題。如何破解?
勉縣結合自身實際,從創新建立“道德積分銀行”切入,用積分管理手段為群眾建立道德臺賬,用道德力量來約束、推動鄉風民風建設。通過“六積三薦三評”“一卡兩表三台賬”一體建平臺,健全積分管理辦法、積分線索,收集登記、評定、兌換等操作,全範圍評定各類道德模範,推動農村“德治法治自治”三治融合,徹底破解農村治理中的難事,彌補貧困群眾精神短板。截止目前,勉縣134個村(社區)已經建立道德積分銀行組織,為因內生動力不足致貧的群眾開出了一劑良方。
如今,“道德積分銀行”這張含金量頗高的名片已經讓更多的貧困村民享受到了脫貧的紅利。在2018年7月舉辦的勉縣第二屆道德模範表彰獎勵大會上,唐記錄、張喜元被評為勉縣脫貧致富先進模範。三年前的他們,因家庭的重大變故,一度對生活失去信心,如今,他們不僅樹立信心發展産業脫了貧,還被評為道德模範受了表彰。他們正是用“勤”逐漸墊高了自己道德積分的分數。
勉縣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供圖 勉縣縣委宣傳部)
調製“精神扶貧”套餐 強起脫貧底氣
在過去,勉縣留旗營社區的余保安一直不上進,湊合著過日子。但最近在幫扶幹部劉敏的“強勁”攻勢下,土坯房變成了磚瓦房,自己也“搖身一變”成了村裏的生態護林員。如今,在余保安看來,“如果自己過不好那就是給村裏丟臉,所以一定要把日子往好裏過。”幫扶幹部劉敏説:“過去政策講不通,自從村裏成了全國文明村,我們用脫貧活例給他講村子的變化,慢慢地他改變了。”
2017年以來,勉縣將“美麗鄉村”和“文明家園”建設統籌推進,整合組織、宣傳、農工、住建、民政、司法、交通、水利等部門力量,成立基層黨建綜合體,先行在30個試點村(社區)推進。重點圍繞人居環境整治做好“九大工程”和落實好民風建設“十個一”任務,努力把農村建設成“環境美、風尚美、生活美”的美麗家園,把農民培育成“講道德、講法制、講文明”的新型農民,助推鄉村振興和“志智雙扶”工作落到實處。
“通過3年的努力,到2020年末,90%以上的村(社區)建成環境優美、村容整潔、村風民風文明的美麗鄉村。”勉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徒勇説。目前,勉縣已有4個村(單位)成功創建為全國文明村,整合“美麗鄉村文明家園”建設資金達2億多元。(文 唐鵬 編輯 吳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