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來七賢莊觸摸“紅色驛站”——走進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
陜西日報  2018-08-21 09:27:13

來七賢莊觸摸“紅色驛站”——走進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

  每年,都有很多人在這裡進行入黨宣誓。

來七賢莊觸摸“紅色驛站”——走進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

  遊客們在認真地聽講解員講述“八辦”的革命歷史。

來七賢莊觸摸“紅色驛站”——走進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

  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

  陜西有著光榮革命歷史的紅色精神富礦,無數革命志士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前赴後繼,抒寫出感天動地的歷史篇章。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悲壯三秦大地。深厚的紅色基因,是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時光荏苒,滄桑巨變,英雄的足跡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湮滅,紅色的記憶並沒有在歷史的深處褪色。

  讓我們銘記光輝歷史、傳承紅色基因,沿著紅色足跡重走信仰之路,挖掘珍貴史料,探訪革命舊址,濃墨重彩地講述英雄故事,傳播紅色文化,讓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讓紅色精神激發力量,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因為西安事變,有了國共第二次合作,共産黨才逐漸在西安公開活動,也才有了八路軍西安辦事處。來到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我們更深刻地感受到這段革命歷史,感受到紅色精神。”7月25日,一位從四川來的遊客在參觀完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以下簡稱紀念館)後表示。

  八路軍西安辦事處也稱八路軍駐陜辦事處,位於西安市古城內西五路北新街七賢莊。在抗日戰爭的烽火歲月中,這裡擔負著開展統戰工作、推動救亡運動、運送援戰物資等重要任務。同時,這裡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為當時的紅都延安輸送了成千上萬的愛國青年、抗日誌士,被譽為“抗日橋梁”“紅色驛站”。

  不管是外地遊客還是本地市民,不妨來趟七賢莊,走進紀念館,觸摸那段革命歷史,感受在這裡閃耀的紅色精神。

  1牙科診所掩護下的“紅色驛站”

  步入紀念館的大門,記者目光所及是由西向東依次排列的十套院落,青磚白墻,錯落有致。據講解員介紹,西安八路軍辦事處最早的名字叫七賢莊,始建於1934年冬,1936年春落成。

  1936年,黨中央為了將從全國各地採購的醫療器械和藥品秘密運往陜北蘇區,解決紅軍缺衣少藥的問題,指派在張學良身邊工作的中共地下黨員劉鼎租賃了七賢莊一號院。劉鼎接到任務後,考慮到以醫院或者診所作為掩護最為安全,他通過美國記者、作家史沫特萊女士認識了一位德國的牙醫馮海伯。當劉鼎説明情況後,馮海伯欣然接受。於是,馮海伯出面以200塊大洋作為定金租下了火車站附近的七賢莊一號院,以馮海伯牙科診所作為掩護的秘密交通站隨即成立。

  順著木質樓梯下到七賢莊一號院一個狹窄的地下室時,遊客們感慨不已。這間一人多高的地下室裏放置著一部發電機和一個秘密電臺。講解員介紹,為了方便收發信息,劉鼎請來了精通無線電設備技術的涂作潮,在一號院的地下室安裝了大功率秘密電臺,把從紅中社聽到的關於黨中央的重要指示傳播到全國各地乃至部分東南亞地區,使更多人了解了中國工農紅軍是為民族獨立與解放而戰的抗日武裝。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之後秘密交通站轉為半公開的紅軍聯絡處。葉劍英、李克農負責紅軍聯絡處的日常工作,處理大量黨中央與中共代表來往電報。講解員介紹,當時在紅軍聯絡處工作的人員都只有十幾歲。他們白天在院子裏工作,傍晚在院子周圍玩耍,因此附近的百姓也稱這裡為“娃娃店”。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共産黨為團結抗戰,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礎上,同國民黨政府達成協定,于1937年8月25日將在陜北的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這時,紅軍聯絡處也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駐陜辦事處,成為一個公開的辦事機構。1937年9月11日,由於戰鬥序列變更,八路軍改為第十八集團軍,所以這裡也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駐陜辦事處。

  辦事處成立後,林伯渠、董必武先後擔任中共中央駐陜代表。宣俠父作為八路軍的高級參議,在辦事處大力開展統戰工作。八路軍西安辦事處成立後,各地的辦事處也相繼建立,形成了以延安為中心、輻射全中國十多個省市的領導指揮網絡。

  據講解員介紹,八路軍西安辦事處成立後,組織非常健全,設有統戰科、交通發行科、總務科、秘書科,還有機要科、辦公室、電臺與經理科,還下設了汽車隊、倉庫、招待所等,工作人員超過300人。“當時‘八辦’主要承擔了為八路軍領取、採購物資,組織廣大愛國青年奔赴延安,以及開展統一戰線工作和發動群眾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等任務。”據統計,僅1938年,從八路軍西安辦事處送往延安的進步青年就有1萬多人,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人數達2萬多人。

  2老一輩革命家的“八辦”歲月

  從1937年9月八路軍西安辦事處成立到1946年10月奉命撤離,在此期間,周恩來、朱德、劉少奇、鄧小平、葉劍英、彭德懷、李克農、博古、林伯渠、董必武、陳賡、鄧穎超、康克清等老一輩革命家都在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留下了工作、戰鬥的足跡。

  白求恩、柯棣華等國際主義戰士,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艾青、光未然、康濯、塞克、胡績偉、艾思奇、林楓、宋平、梁漱溟、茅盾、賀敬之、馬可、陳慕華等人也是從這裡開始踏上了奔赴延安的征程。

  一號院是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的主要辦公地點。這座四合院結構嚴謹,幽靜雅致。院內的接待室是接待各地奔赴延安的進步青年的地方。位於“工”字形套間的會客廳,是中央首長和辦事處負責同志接待國際友人、中外記者、各界知名人士和國民黨高級官員的地方。

  周恩來曾在這裡會見美國記者史沫特萊,接待楊明軒、侯外廬、鄭伯奇等各界愛國人士。“下面這張照片是抵達西安後,周恩來在同一天的兩個不同形象。”講解員指著展館中一張照片説。她介紹,關於這張照片也有兩種不同的説法,一種説法是周恩來以紅軍代表的身份與國民黨談判,所以他借涂作潮的剃鬚刀剃掉了鬍鬚,以一個乾淨利落的形象出席談判;另一種説法是早在1936年膚施會談時,張學良身邊的很多國民黨官兵都見過周恩來,考慮到安全問題,周恩來剃掉了鬍鬚,換了一個新的形象來保護自己。

  “1938年8月,朱德總司令曾在八路軍西安辦事處小住10日。期間,他和藹可親、談笑風生地接待了抗日救亡組織的代表,還在一號院作了一場關於一年來抗戰形勢的報告。講到激動處,他將上衣敞開了懷,這張照片至今還在紀念館的展館中保留著。”講解員介紹。

  在七賢莊有一間不足9平方米的小屋,劉少奇先後6次居住在這裡。

  ……

  在紀念館的陳列室,陳列有當年的文件、證章、電臺、書刊、新聞圖片、烈士手稿等革命文物,生動而具體地記錄著辦事處成立的經過、歷史任務及辦事處同志工作、學習和與敵人鬥爭的場景。

  其中,辦事處第一任處長伍雲甫使用過的手錶和相機(相機為一級文物,手錶為二級文物)吸引了遊客的注意。講解員介紹,這塊手錶是伍處長為了能夠準時收發信息特意買的,並在背後刻了“3057”代表“伍”的譯碼的數字。一次外出時,這塊手錶不慎丟失。之後,伍處長在一個舊貨攤上看見了一塊相似的手錶,仔細一看後面也有“3057”的數字,正是他丟失的那塊。於是,他又將這塊手錶買了回來。1988年,辦事處工作人員在走訪他的兒子伍紹祖時,伍紹祖將手錶捐贈給了紀念館珍藏。這個相機則記錄了許多辦事處時期的珍貴影像,為辦事處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照片。

  1979年4月,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視察西安期間,特地訪問了紀念館,並欣然題七絕一首——

  一九七九年四月十二日雪後,與明濤、爾重同志訪辦事處志感:

  西安捉蔣翻危局,內戰吟成抗日詩。

  樓屋依然人半逝,小窗風雪立多時。(記者 張梅文/圖)

編輯: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