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8月26日)記者獲悉,陜西省首次發掘了一處明代土洞式佛窟遺址。遺址所在地距黃河較近,處於陜西、山西、內蒙古三省區交通的要道上,為研究明代中期這一地區的地理交通、佛教文化交流、氏族分佈等都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據了解,去年10月下旬至12月底,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在綏德縣文物旅遊局、綏德縣博物館的協助下對綏德縣滿堂川鎮圪針灣村螺絲疙瘩山修築生産道路時發現的佛窟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清理出禮佛窟2座、龕式窟3座、僧房窟1座。洞窟均坐北朝南,係開鑿于黃土斷崖上的土洞窟。龕式窟保存狀況較差,從殘存後壁可以看出上部皆呈拱形,後兩窟內發現有石質造像龕、圓雕石造像、泥質塑像頭部、石供器等共計10件遺物。其中,圓雕造像為倚坐彌勒像,袒露左臂,右手殘,左手拂膝,背後為水準粗鑿痕,跣足踏蓮,“V”形蓮枝,造像表面殘存少量覆泥。造像表面覆泥塑形,部分背後尚可見題刻,有“天寶”紀年。
該遺址內最大的一座洞窟處於中部,平面呈向右傾斜的矩形,後部開龕。龕頂為尖拱形,龕後部高臺上所塑三佛皆為結跏趺坐于單層蓮臺之上,裙角搭垂于蓮座,原本通體涂金。洞窟前部中南部東、西兩壁繪有大幅壁畫,根據壁畫形象推測東壁為藥師佛與十二藥叉神將,西壁為熾盛光佛和九矅(北斗七星及輔佐二星)。此外,根據四件在原位的石柱礎,推測原來窟內中南部有柱式結構。窟內佛龕與前部壁面上分佈有數組出資人題名,均為家庭式的組合。龕內還發現有漢畫像門扉1件、紀年石柱身1件、石獸墩1件、圓口石供器1件、石夯1件。
考古專家表示,該類型的土洞式佛窟遺址還保存了禮佛窟和僧房窟的組合,在陜北乃至整個陜西地區都十分少見,加之掩埋較早,除局部破壞和坍塌之外,整體上完整保存了明代中期造像、壁畫、洞窟形制的原貌,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和文化遺産價值。(記者 趙爭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