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消息:近日,西安市紅會醫院膝關節病區接診了一位特殊的患者,來自青海省海北州門源縣22歲的女大學生,走起路來始終是一跛一跛的。經過多方輾轉,患者來到西安市紅會醫院,膝關節病區主任馬建兵收治了這名患者。8月16日上午,馬建兵與西安市紅會醫院膝關節病區副主任醫師孫相祥帶領手術團隊為患者做了人工膝關節表面置換術,歷時90分鐘的手術按照術前計劃順利完成,術後第二天,患者就已經下地活動了。
據介紹,患者4歲時,左膝蓋紅腫、發熱和疼痛,父母帶她去了很多醫院,診斷為“滑膜炎”,反復發作不能根治,11歲時被診斷為膝關節結核,並做了清理手術。雖然手術後膝蓋慢慢不疼了,但是漸漸地,她的左腿膝蓋不能活動了。12歲時,她的左膝關節固定到半屈曲40°的位置,不能彎曲也不能伸直,
“患者很年輕,也很堅強勇敢,美好的人生才剛剛開始。當我看到她那期盼而渴望的眼神,我的心被觸動了,我也有女兒,我特別理解她父親帶著女兒四處求醫的艱辛。他們抱著最後的希望來找我,所以我決定和她一起迎接這個挑戰。”馬建兵説。
患者的主治醫生孫相祥説:“患者融合了十幾年的膝關節,周圍的軟組織情況一定比較差,而且骨質疏鬆也很嚴重,現在她的腿之所以可以走路,是靠膝蓋‘骨性融合’後的一根骨頭支撐行走,如果手術將‘融為一體’的膝關節打開,那就需要靠原來的內外側韌帶和伸膝裝置來維持關節的穩定,恢復關節活動。如果她的韌帶和肌肉無法支撐新的關節,手術後有可能出現膝關節不穩定無法行走的情況,那就得不償失了。如果採用高限制性的假體進行關節置換,對於這麼年輕的患者,多年以後的後續治療會變的非常困難。所以我們希望用限制性最小的表面膝關節假體來給她進行手術 ,一方面表面膝關節假體使用的時間會更長,另一方面使用表面膝關節假體可以最大程度保留骨量,為多年以後可能的翻修手術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還可以為患者節省一大筆費用。但是使用表面膝關節假體進行治療的最大問題是手術難度會大大增加,患者的軟組織必須能夠提供穩定膝關節的力量。因為患者年輕,組織修復能力強,骨性融合也只有十多年,我們仔細評估後,認為她有條件使用表面膝關節假體來完成膝關節置換手術。”
手術難點重重,馬建兵帶領膝關節團隊做了充足的術前準備,查閱了十餘年來國內外發表的類似病例的文獻資料,多次組織科室討論制定計劃,準備了五套以上的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的預案,包括準備各種限製程度的假體、墊塊,以及可能出現的韌帶修補措施等等。
術後患者的父親流下激動的淚水,感慨地説:“女兒進手術室的時候,我心裏特別忐忑,害怕失敗,如果失敗,我女兒的腿就會一直那樣僵硬,但是醫生真的給她做了正常人的膝蓋,我們特別高興。”(供稿 西安市紅會醫院 編輯 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