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消息:眼下,全球正進入無人機時代,隨著以無人機為代表的“低慢小”飛行器的蓬勃發展,其帶來的威脅和風險也逐漸顯露出來。2017年,國內多家機場發生了惡性無人機“黑飛”事件,多架無人機入侵機場凈空保護區妨礙航班運行安全的事件,影響了航空運輸飛行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
解決無人機的“黑飛”難題,除了法律法規的監管,也需要相關應對技術的支撐。為了更好地防範無人機非法活動,近幾年來,反無人機行業開始迅猛發展,市場增長態勢越發積極。在西安高新區,有這樣一家“民參軍”企業,自成立之初,就緊跟國家軍民融合戰略,憑藉自己的核心技術得到行業和客戶的認可,為中國低空安防領域保駕護航,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小巨人企業”。
自主研發創新 為無人機“黑飛”治理帶來新機遇
西安羚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羚控科技”)成立於2014年4月,是一家專門從事特種無人機、航空電子和機械電子領域相關機載設備、倣真測試設備、低空安防産品研發、生産、銷售和技術服務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羚控科技由大學教授、海歸博士和世界500強企業技術精英及高管創立,多名高校教授、軍工研究院所型號總師等擔任公司技術顧問,為公司提供了強大的研發實力保障。公司建成了産品設計開發、倣真驗證、試驗測試及試製等能力體系,掌握了一批原創技術。企業先後獲得武器裝備品質管理體系認證證書(GJB9001B-2009)、軍工二級保密單位及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等榮譽。
“公司自主研發的反無人機系統由光電搜索跟蹤識別子系統、定向電子干擾子系統、預警雷達子系統、捕獲無人機子系統、顯控終端設備、監控中心、指揮中心等部分構成,將通過電磁干擾和無人機捕獲等形式,對禁飛空間中的無人機進行有力監測、防禦和打擊,整個工作過程實現了全自動人工智能模式。”羚控科技企宣部負責人楊洋介紹説。據了解,2016年,該系統在珠海航展上一經推出便引起市場極大關注。經過兩年時間,在不斷優化系統與完善技術後,該系統已經具備了可實用化,將為無人機“黑飛”治理帶來新機遇。
近年來,羚控科技積極響應國家軍民融合發展和創新驅動發展要求,發揮自身體制機制優勢,以“硬科技”産品研發為主攻方向,主動服務國防軍隊建設,蹚出了一條軍民融合發展的路子。羚控科技不僅成功為戰鬥部隊某基地提供無人機靶試裝備,還為航空工業一飛院、成飛集團及雷電院、中國兵器集團、中電科、西北工業大學等軍工科研單位、高校提供各類武器裝備配套産品及服務。
把握戰略機遇期 業務層次實現新躍升
隨著國家低空空域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的發展,中國反無人機和特種無人機産業迎來快速發展期。據市場預測,未來五年反無人機産品及服務民用市場規模可達到300億元,軍用低空安防裝備市場需求也十分可觀。羚控科技牢牢把握戰略機遇期,按照“生産一批,研製一批”的思路,立足航空航天裝備配套倣真測試産品批量供給,積極拓展反無人機低空安防系統和特種定制無人機産品,取得了顯著成效。
當前,羚控科技研發的倣真測試産品大量支撐了軍工科研院所、企業核心能力建設,為武器裝備研製生産提供了重要手段,市場規模逐年增長。在此基礎上,企業尋求新突破,優化升級産品結構,實現了由裝備研發配套向武器裝備研發、由提供裝備産品為主向提供服務、由服務軍工為主向服務軍隊、軍工及國防特色院校的三個轉變。
同時,隨著現代高技術武器裝備向著自動化、網絡化、智慧化方向發展,虛擬倣真與測試成為了裝備研發的重要環節,測試倣真條件成為重要的手段。羚控科技聚力攻關、自主掌握了系統實時倣真、虛擬儀錶、數據採集與信號激勵等關鍵技術,為飛控系統、航空電子系統的半實物倣真能力以及電子類産品測試能力建設提供重要支撐,服務於重點裝備研製生産。相關産品在大幅降低成本的同時,實現了替代進口,打破了國外壟斷。
牢記強軍使命 推動行業領域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羚控科技核心管理和研發團隊成員大都是軍隊轉業幹部、軍工科研院所專門技能工作人員、國防特色院校畢業生,強軍強國精神深深地融入了企業文化,推動企業服務國防軍隊需求。同時,羚控科技充分利用掌握的軍用飛行器控制、導航技術,服務民用航空裝備製造,經濟和社會溢出效益明顯。
此外,羚控科技作為技術與資本密集型企業,産品研發投入比例高,連續三年超過30%,累計投入超過1700萬元。羚控科技以自有資金、股權融資、銀行貸款等多元化方式廣泛吸收社會資本,持續投入新技術新産品研發,為拿出更多頂用、好用的裝備打下了基礎。
據了解,2017年9月,在第三屆軍民融合發展高技術裝備成果展覽上,羚控科技攜自主研發的反無人機安防系統參展並引起了強烈反響。整個展期內,在排行榜上的熱度一直位居前十,也是熱度榜上唯一的一家高科技民營企業。
未來,羚控科技將繼續加大研發力度,加速科研成果轉化落地,拓展産品的可應用範圍,向更加複雜的環境中進行延伸。同時進一步優化運行機制,找準發展方向,整合優勢資源,以點帶面,推動行業領域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文 李靖美 編輯 柳洪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