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剛作
1978年到2018年,從“八大工業傳統支柱産業”到“七大戰略新興産業”,再到“六大新支柱産業”,陜西製造業一直佔據著陜西工業發展中流砥柱的地位。經過40年的長足發展,陜西製造業總量持續擴張,結構不斷優化,已成為陜西經濟發展的支柱行業。
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近日發佈的關於陜西製造業40年發展調查結果顯示,改革開放以來,陜西製造業跟隨著陜西工業結構的調整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1978年至1999年。在改革開放前20年,陜西輕工業發展迎來黃金期。據調查,1978年陜西輕工業總産值為43.06億元,1984年以後輕工業增速加快,1990年輕工業總産值增速已明顯快於重工業,到1999年輕工業總産值達到563.4億元,比1978年增加12倍。人民生活必需的消費品製造穩定增長。與此同時,能源化工、原材料工業獲得重視,夯實了陜西基礎工業根基。
第二個階段是2000年至2010年。陜西搶抓國家西部大開發機遇,優勢産業集中發力,重工業化趨勢凸顯,製造業規模由小變大,陜西製造業迎來了迅速騰飛的十年。據調查,自2000年起,陜西工業總産值擴張明顯,2002年突破2000億元,2006年突破5000億元,到2010年達到12421.8億元。2004年至2010年,6年間陜西製造業固定資産投資額逐年遞增,到2010年達到1528.94億元,增長近13倍,為製造業轉型升級、健康發展提供了充足資金。在這一階段,陜西製造業支柱産業增勢強勁,主導産品增長迅猛。調查顯示,2009年,“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能源化工工業”“裝備製造業”“醫藥製造業”“食品工業”“紡織服裝工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有色冶金工業”八大工業支柱産業企業單位數量為4146個,比2004年增加1912個,單位數量佔全省比重92.5%,比2004年上升4.8個百分點;工業總産值達8274.85億元,比2004年增加5912.02億元,佔全省比重97.7%。能源化工、裝備製造、食品、醫藥、有色金屬等主要工業産品增勢強勁。在原有工業基礎上,陜西逐步形成了以新型能源化工、先進裝備製造、有色冶金、食品、醫藥、航空航天器製造等為主體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製造業已成為我省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第三階段為2011年以來。這一階段,陜西製造業努力適應新常態和高品質發展的要求,調結構、促轉型成為陜西製造業發展的主線,高端製造業、高新技術産業蓬勃發展。調查顯示,在工業調結構的轉型過程中,陜西全力打造新的支柱産業,新舊動能轉換進一步加快。從陜西PMI指數看,近兩年陜西裝備製造業和高新技術製造業保持穩定發展勢頭,緩解了高耗能産業轉型升級過程中面臨下行壓力的局面,高端裝備製造和高新技術製造業等能耗低、産業鏈長的行業帶動經濟增長作用凸顯。從産值佔比來看,2016年,陜西醫藥製造業佔比為3%,通用設備製造業佔比為2.4%,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佔比為3.4%,分別比2009年佔比提高0.7、0.5和1.4個百分點。汽車製造業發展較快,至2017年陜西從事汽車整車及零部件製造的企業已超過300家,規上企業的汽車産量已從2001年的1.86萬輛增長至2017年的61.65萬輛,産量增加超過32倍。
與此同時,陜西加大節能降耗力度,不斷加強節能技術改造,萬元産值能耗基本呈現遞減趨勢,2016年製造業每萬元工業總産值能源消耗量僅為2005年的33.7%;科研投入逐年增加,科技創新成果豐富。據調查,2001年至2017年,陜西共取得省級以上製造業科技成果4140個。(記者王向華見習記者趙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