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守好綠水青山換來金山銀山——漢中市著力打造陜西最美城市調查之一
陜西日報  2018-10-26 18:42:45

守好綠水青山換來金山銀山——漢中市著力打造陜西最美城市調查之一

  漢中濱江濕地公園。本報通訊員王文麗攝

守好綠水青山換來金山銀山——漢中市著力打造陜西最美城市調查之一

  資料圖片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入秋之後,漢中漢江濕地公園盛開的蘆葦花,隨風搖曳,白的如浪花翻滾,粉的似輕紗拂面。徜徉其中,仿佛置身於童話世界。今年中秋節和國慶節期間,到此觀賞蘆葦的市民和遊客,每天都在四五萬人以上。

  綠色,是漢中恒久的底色;生態,是漢中不變的優勢。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把漢中建成生態文化旅遊名市。以落實省委省政府的科學定位為契機,漢中市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大力實施生態立市戰略,著力打造生産、生活、生態“三生融合”和宜居宜業宜遊“三宜一體”的陜西最美城市。10月1日至7日,全市共計接待遊客539.62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31.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2.7%和31.7%。

  “建設陜西最美城市,就是要保護好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態,大力發展綠色循環經濟,堅持樹立‘五大城市’形象,高水準建設好中心城區和重點縣鎮、精美鄉村,彰顯漢中大水大綠大漢魅力,建成國家森林城市、園林城市和生態文明示範市,讓漢中更加精緻精美、生態宜居。”漢中市委書記王建軍説。

  築牢生態屏障,追趕超越步伐提速

  當獲知《留壩縣張良廟—紫柏山旅遊景區5A提升規劃》順利通過專家評審的消息時,張良廟—紫柏山旅遊景區管委會主任劉亮的眼睛濕潤了。

  “近年來,為保護紫柏山的原始風貌,景區一切建設都服從自然生態保護。我們否決了投資10億元的風力發電項目,否決了投資1億元的環線小火車項目,否決了在紫柏山山頂修建紫柏宮和巨型張良像標誌性建築的建議。”劉亮感慨地説,“景區5A提升規劃順利通過評審,是對我們作出這種抉擇的充分肯定。”

  紫柏山的保護,只是漢中市落實生態文明理念、鞏固綠色生態屏障的一個縮影。在打造陜西最美城市的過程中,漢中市意識到,生態環境是漢中最寶貴的資源,要始終堅持生態環境保護優先戰略,強化“不要污染的GDP”發展導向,系統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治理,持續鐵腕治污降霾,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為此,2016年以來,漢中市先後否決了佛坪縣石墨選礦廠、留壩縣石英砂採選等一批開發建設項目,取締了19戶皂素企業,從生産源頭有效控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保護綠水青山,需要強有力的制度保障。漢中市制定出臺《漢中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調研起草《漢中市漢江流域水環境保護條例》;組建生態修復公司,紮實開展秦嶺破壞生態環境問題“清零”、漢江生態環境保護“清澈”、土壤污染防治“清查”和“鐵腕治霾·保衛藍天”四大行動。統計顯示,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漢中市累計實施減排項目222個,關停淘汰工藝落後企業或生産線126個,拆改燃煤鍋爐960台;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和省級生態園林城市、環保模範城市;累計完成造林153.75萬畝,治理水土流失2343平方公里。

  守好綠水青山,換來金山銀山。如今,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色循環發展,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致富增收的關鍵點,已深入每一個漢中人的心裏。

  擦亮“綠色”名片,經濟結構日趨優化

  保護不是終極目標,發展才是硬道理。為了把漢中的生態優勢變成發展優勢,近年來,在打造陜西最美城市的過程中,漢中市始終堅持生態優先、創新驅動,謀劃了無人機製造、新能源汽車産業製造基地、石墨烯産業園等一批新動能項目,加快工業轉型升級步伐。如今,漢中市走出了一條重生態環保、重高附加值的生態産業化路子,實現了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多贏。

  在産業發展上,漢中市加速轉型升級,著力打造裝備製造、現代材料、高品質食藥、文化旅遊、新興産業、新能源六大産業集群,不斷完善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在區域協調上,漢中市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抓好中心城區美麗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和“五個十大”重點工程,推進縣域經濟錯位發展、整體聯動,提升區域城鄉一體化水準。

  在壯大綠色循環經濟上,漢中市著力發展生態利用、循環高效、低碳清潔、環境治理“四型”綠色産業,打造四大循環發展體系。同時,漢中市全面實施“33448”産業園區創新發展戰略。

  目前,漢中共有工業集中區21個,規劃總面積115.25平方公里。2017年,位於漢中的21個省級工業園區實現營業收入980億元,規上企業達242家。與此同時,漢中循環經濟園區聚集承載能力顯著增強,目前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漢中航空智慧新城躋身國家新型工業化産業示範基地,鋪鎮工業園區成功獲批為省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省級現代農業園區規模擴大到37個。

  統計數據顯示,自2010年以來,漢中全市累計實施循環經濟項目566個,省上安排專項資金14億元,帶動項目總投資額524億元,有效拉動了全市經濟增長。今年上半年,漢中市實現生産總值643.5億元,同比增長9.8%,增速高出全省1.2個百分點……一項項令人矚目的成績,是肯定也是激勵。站在生態立市的高度上,漢中盤活綠色存量、釋放經濟增量的目標始終堅定,步履鏗鏘有力。

  堅持民生優先,城鄉面貌日新月異

  一棟棟新建的安居房美輪美奐,一盞盞新裝的路燈美觀別致,新建的文化廣場上,人們愜意地下棋、健身、跳廣場舞……人居環境的不斷改善,讓居住在天漢大地上的漢中人越來越安逸、越來越幸福。

  為塑造具有“兩漢三國”文化特色、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的城市形象,在打造陜西最美城市的過程中,漢中市始終堅持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注重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傳承,注重城市品牌的打造與推廣,注重提高城市文化品牌的影響力和帶動力,更好地體現漢中城市形象的精神和靈魂,滿足城市長期發展的本質需求。

  “提升民生共建共享水準,一要統籌城鄉發展,二要健全完善社保體系,三要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在漢中市委五屆六次全會上,漢中市市長方紅衛如是説。為此,今年以來,漢中市堅持産城人融合理念,全力推進中心城區美麗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和“五個十大”重點工程,持續推進城市綠化、環境整治和公共設施建設,加快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統籌推進縣城和省市重點鎮、文化旅遊名鎮、特色小鎮建設,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加快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秋日暖陽下,記者漫步在城固縣蓮花池村新鋪的柏油路上,整潔的街道兩旁,新整修的農戶房屋精緻典雅,新修的花壇中樹木綠意盎然,令人耳目一新。文化廣場上,新安裝了健身器材,一些村民正在進行健身活動,人們悠閒地漫步在觀景道、廊橋上,一派寧靜祥和的現代鄉村氣息。

  依據《市域城鄉統籌發展規劃》的空間戰略要求,漢中市按照“盆地聚集、中心做大、兩翼伸展、沿江發展”的總體思路,努力推動城鄉一體全面協調發展。近年來,為加快農村融入同城化發展步伐,漢中市堅持把保障性住房、陜南移民搬遷安置、棚戶區改造和農村危房、土坯房改造與城鎮建設相結合,統籌推進中心城市、縣城、重點鎮和美麗鄉村四個層面建設,全市城鄉統籌步伐明顯加快。

  優良的生態系統,優美的生活環境,新型城鎮化建設日新月異,陜西最美城市漢中正在張開雙臂,迎接八方賓客的到來。(記者 康傳義)

編輯: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