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報道(羅赟鵬):11月21日下午,西安市政府召開新聞發佈會,西安國際港務區管委會主任孫藝民通報了2018年以來中歐班列(長安號)運行發展的相關情況,並回答媒體提問。
新聞發佈會現場 (攝影 羅赟鵬)
2018年1月-10月 “長安號”開行量為2017年全年的5.3倍
“中歐班列(長安號)2013年11月28日開行,五年來開行總量逐年遞增,開行品質日漸向好。”孫藝民説。
據統計,2018年1月-10月,中歐班列(長安號)開行共計1036列,是2017年全年的5.3倍,運送貨物105.45萬噸,是2017年全年的4.5倍,貨值14.9億美元,是2017年全年的7.8倍。其中,中亞去程413列,中亞回程68列,中歐去程201列,中歐回程354列。重載率99.9%,年度實現重載率、貨運量、實際開行量三項指標全國第一。截至目前,中歐班列(長安號)已開通西安至中亞、歐洲11條線路,建立海外倉8個,構建了全網物流體系,聯通了歐亞各主要城市。
為實現中歐班列(長安號)全年1000列的開行目標,西安國際港務區在充分調研國內其他班列運營組織模式的基礎上,創新實施了中歐班列(長安號)“全面對接市場,一企一線運營”的運營組織模式,通過引入強有力的市場主體,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激活了市場資源,極大地豐富和帶動了貨源組織形式,打造了以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全新、高效、公平、透明的多平臺運營模式,形成了“九牛爬坡,各自出力”的良好運營局面,為中歐班列(長安號)實現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三個全國第一”目標,西安國際港務區還採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全面統籌推進。搶抓國家機遇,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前十個月開行超1000列,離不開省、市兩級的高度重視和支持,離不開鐵路、海關、發改、商務、口岸等部門的大力配合。
二是堅持市場運作。西安國際港務區作為中歐班列運輸協調委員會8家發起單位之一,加強了與鐵路、海關等部門的溝通銜接,與10個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海關實現了通關一體化,實施“一企一線”運營模式,構建了現代物流體系。
三是完善平臺功能。西安國際港務區先後建成了中國內陸首個糧食、肉類、整車口岸,以及綜保區,極大提升了開行效率。目前,省部共建的新築鐵路綜合物流基地和西安鐵路集裝箱中心站二線束、集裝箱口岸堆存區建成投用,長安號開行基礎越來越好。
四是優化提升服務。以“三化五最”為目標,狠抓“三大革命”“三大新政”,持續推進“最多跑一次”“放管服”改革,當好五星級店小二,全力提升國際性綜合服務功能。鎖定板材、糧食、棉紗、汽車等回程貨源,挖掘了其它地市的瓷磚、鑽井設備、茶葉等去程貨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前3-5天科學編組,貨滿即發。
“長安號”已成為全面開放的“龍頭班列” 真正構建起“海陸空網”立體絲路開放通道
目前,“長安號”帶來了三方面成效:一是已成為全面開放的“龍頭班列”。向西方向中歐班列(長安號)已開通11條運營幹線,實現絲路沿線主要貿易國家與地區的全覆蓋,向東通過海鐵聯運,實現與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的無縫對接,真正構建起“海陸空網”立體絲路開放通道,釋放出了更加強勁的牽引力。來自甘肅、寧夏、浙江等15個省份的貨源在西安港集散分撥,豐富了西部省市資源配置方式,助推西部地區加快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二是已成為貿易繁榮的“黃金班列”。中歐班列(長安號)開闢了一條安全、高效、便捷的國際進出口貿易黃金大通道,有效降低了企業運營成本,增強了企業競爭力,讓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搭上了發展的“快車”和“便車”,進一步加速了産業轉移速度,已成為陜西省及周邊省市招商引資的“金字招牌”。
三是已成為美好生活的“幸福班列”。中歐班列(長安號)使俄羅斯板材、烏茲別克斯坦綠豆、哈薩克斯坦小麥、中亞蜂蜜和棉紗、格魯吉亞紅酒、沃爾沃汽車等百姓消費品走進了普通百姓家,廣大市民過上了“買全球、賣全球”的時尚生活,為百姓帶來了更多實實在在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