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從人口規模和地域面積講,韓城在陜西不算“大”。但如果用發展速度、經濟指標、改革力度和對外知名度來衡量,韓城則無疑是一個“明星”。韓城不僅是全省唯一的計劃單列市,還名列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同時也是全國先行改革示範區。40年來,韓城的改革故事一直是三秦大地上的傳奇。
40年前,地理位置偏僻的韓城和周邊大多數地方一樣,是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縣。佔全縣人口90%的農民,祖祖輩輩生活在大山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20世紀80年代曾在韓城當過縣長的劉群效回憶説:“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實施之前,韓城80%的農民,一年的口糧,撐不到年底。”
1980年7月,韓城開始實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這是一次大膽的嘗試,改革將“冰凍”的體制撕開了一個口子。劉群效説:“改革前,韓城一畝地只能産150公斤小麥;改革後,一畝地能産300公斤以上小麥。從此,農民的吃糧難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
1985年,縣改市以後的韓城,選擇在北面的高地規劃建設新城。新城的第一條大街,就誕生在曠野中的一片蒿草之中。時光荏苒,今天的韓城新城區,已是高樓林立、綠樹成蔭、鮮花遍地、湖光山色,像花園一樣美麗,風景迷人。
提起這樣的變化,韓城人感嘆,應該感謝1992年發生在這裡的那場産權制度改革。對韓城而言,無論是城市建設還是經濟發展,1992年都是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韓城工業雖已起步,但體量非常小。1992年,韓城市號召幹部群眾換腦筋、學沿海,提出了“無主管上級企業”的概念,對全市的國有企業實行産權制度改革,並成立了13個無主管上級的公司,讓企業自主經營。
自此,韓城一大批企業煥發了活力。韓城大地涌現出了一批像王更銀、李林生、王景春一樣敢闖敢試的企業家。這些企業家又引領和影響了一大批願意投身商海和實業的有志者。可以説,1992年的那場産權制度改革是韓城由農業縣向工業重鎮轉變的開始。一大批農民離鄉離地,辦企業、做生意。到2000年,全市規模以上企業達到70多家。韓城也逐漸成為一個以煤炭、鋼鐵為主的能源型工業城市,財政收入率先在渭南市過億元、過10億元、過20億元。
2012年,煤炭市場進入了低谷,緊緊依附能源生存的韓城工業,同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在這樣的形勢下,這一年,韓城市緊抓被列入計劃單列市的機遇,開始新一輪的改革。他們對傳統工業進行大規模的改造升級,關停淘汰了一大批産能落後的企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同時,韓城還提出了“三年千億元産業振興計劃”,構建新的工業體系,並推出百億循環經濟、百億新型陶瓷、百億清潔能源等重大産業規劃,全力打造“四大千億産業集群”和“六大百億企業集團”。短短幾年,韓城市引進了一大批投資規模達10億元以上的大企業,提升了自身工業實力。2015年年底,全市正常運營的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到了95家。
韓城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改革史。以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為標誌的第一次改革,解放了農村生産力,解決了農民吃飯問題;以産權制度改革為標誌的第二次改革,引發了韓城第一次工業浪潮,讓韓城從農業縣成為全省重要的工業重鎮;第三次改革,韓城以被列入計劃單列市為契機,深化改革、全面發力,迎來經濟新的騰飛。
被列入計劃單列市的6年,是韓城發展變化最大的6年。無論是經濟規模、財政收入、城市面貌,還是社會民生和綜合實力,韓城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座欣欣向榮、處處充滿活力的現代化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面貌,屹立在黃河岸邊,屹立在陜西的東大門。(記者盧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