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消息:精準扶貧需精準發力才能取得實效,省級貧困村陜西省延安市安塞區招安鎮白臺村,在延安市物價局、安塞區總工會及安塞區衛計局三家單位的攜手幫扶下,今年11月份,實現了全村12戶貧困戶全部脫貧。
白臺村位於安塞區招安鎮北部20公里處,由於地處偏僻。全村以山地蘋果和小雜糧為主導産業,村集體無任何收入,村莊道路、水電等基礎設施較差,2014年,被認定為省級貧困村。2015年至2017年,延安市物價局、安塞區總工會及安塞區衛計局三單位攜手,共同幫扶白臺村脫貧。三單位及安塞區招安鎮鎮政府抽掉精幹力量組成白臺村駐村工作隊,充分發揮各自行業優勢,多方籌集、協調項目,積極與當地企業或周邊縣市企業聯繫,幫助貧困戶輸出勞動力拓寬他們的增收渠道。
杜學發是安塞區招安鎮白臺村的一位貧困戶,這幾年為供養家中4個孩子上學,生活一直很艱難。2017年,駐村工作隊不僅為杜學發夫妻在工地找到一份工作,還幫助他們剛剛大學畢業的大女兒在一所學校任教。不僅如此,駐村工作隊還邀請果樹專家為杜學發輔導蘋果管理技術,幫助他發展蘋果産業,今年11月份,又為他家爭取到一套扶貧安置房。
杜學發和妻子在安置房裏做飯(攝影 劉君慧)
用杜學發的話説,原來感覺生活真的特別累,娃娃們都上學,供都供不起。現在政策好了,扶貧幹部幫他們找了相對穩定的工作,夫妻倆一年掙個6萬多,女兒還能掙2萬多,這樣一家人全年下來收入7、8萬,感覺就可輕鬆了。家裏還有10畝果園,三年以後果園也就見上利了,應該也能收入5、6萬元。今後的生活是徹底有了保障。
為提高白臺村村民收入,今年,駐村工作隊還積極協調區農業局,爭取到地膜香谷項目,打造千畝香谷産業基地。安塞區招安鎮白臺村村民劉浩強就是這一項目的受益者之一。劉浩強的主要經濟來源就是種植穀子,但由於産量低,銷售難,收入不理想。今年,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不僅改良了小米品種,還通過電商平臺為他找到了銷路。
劉浩強在自家院子裏晾曬穀子(攝影 劉君慧)
“去年穀子畝産二百多斤,今年畝産四百多斤,村上還有好的畝産能上五六斤,去年的價錢是一斤3塊多,還又不好賣,今年不僅價錢好,一斤5塊,幫扶幹部還幫我們賣,收入就比去年大的多了,我們村每戶基本都上萬了。”劉浩強説。
自2015年至2017年,延安市物價局、安塞區總工會及安塞區衛計局三單位攜手幫扶以來,白臺村水、電路、通訊網絡得到改造,還新建了村級衛生室,文化廣場,並鼓勵村民發展山地蘋果、小雜糧和肉牛養殖等産業,駐村工作隊聘請果樹專家對果農進行技術指導和培訓,修建了蘋果冷藏庫及小雜糧加工廠,為發展主導産業奠定基礎。與此同時,還修建了村集體魚塘,壯大村集體經濟,幫助村民脫貧致富。
延安市物價局駐白臺村第一書記李植林説,今年搞了基礎設施建設,又建了冰雹站,只要各項服務都跟上,讓村上的産業有後續的發展,後期一定會有很好的效果。
白臺村駐村工作隊商議幫扶項目落實情況(攝影 劉君慧)
據了解,2017年底,白臺村已實現整村脫貧,截至今年11月,全村12戶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文 楊亮 呂辰雪 編輯 劉君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