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東鎮荒移村村醫劉永生走出煥然一新的荒移村衛生室(供圖 渭南市委宣傳部)
國際在線陜西消息:11月末的陜西省渭南市潼關縣秦東鎮荒移村道兩邊的樹上,還挂著黃橙橙的葉子,陽光傾瀉下來,光滑平坦的水泥路上一圈圈光暈暈染。陜西省渭南市潼關縣秦東鎮荒移村村醫劉永生坐在乾淨、敞亮的診療室裏,給前來就診的孩子檢查、診治,問得詳細,記得認真。
這個三間平房的衛生室服務著方圓十幾裏的群眾,冬日裏開著空調,暖和舒服。三四個村民坐在嶄新的淺藍色輸液椅上,打著吊瓶,閒話家常。雖是間小小的衛生室,但檔案室、觀察室、理療室、藥房、治療室、值班室分的十分清楚,心電圖檢測儀、血壓儀、血糖儀以及氧氣包等醫療設施一應俱全。
劉永生笑著表示,荒移村衛生室發展到現在,多虧了改革開放的好政策,經濟條件好了,人的健康意識也提升了,有病也不拖著,看得很及時。不像以前,硬拖到沒辦法才來看,一有病,人心裏就慌了。
提到“慌”,劉永生的臉上掠過一絲痛苦。當時光的手推開回憶那道閘門,許多辛酸過往便從心底穿過。
1976年,劉永生從學校畢業之後,當了村醫。那時,村衛生室只有兩間土坯房,因為沒有窗戶,常年不通風,房子陰暗潮濕,晚上點個煤油罩子燈,也只能照亮那麼一小坨地方。而全部的醫療設備就是一個聽診器,一瓶紅貢碘酒。如果晚上出診,不得不打著燈籠找路。
至於藥物,劉永生也多半就地取材,自採、自製、自種、自用,多為中藥。“那時候就連慶大黴素也常常買不到。”劉永生説,一遇到病,不論大小,村裏人和村醫都著急忙慌,沒了主意。因為設備有限又常年缺藥,就連小孩肺炎、脫水這類常見病症,也不得不輾轉送往相距幾十公里之外的港口醫院,又由於土路顛簸,碰上下雨更是泥濘難行……
每次目睹這些慘淡,劉永生便在心底決定,要好好學習醫療知識,為父老鄉親做好服務。可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哪是僅憑一個村醫的決心就能幹好的?劉永生盼著政策的春風,能吹拂到基層醫療這個領域來。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各個領域都被政策盤活,當然成效最為顯著的便是經濟領域。荒移村去城裏打工掙錢的人越來越多,在土地上想辦法淘金的人也越來越多,人們改種了更具經濟效益的油料牡丹和中藥材,再加上新農村、美麗鄉村建設到如今的鄉村振興戰略等一系列好政策疊加,人們的腰包比以往鼓了許多。村裏的路也由土路變成了水泥路,比以往寬了許多,也平坦許多,這樣一來,遇到緊急情況,送病人就方便多了。
村衛生室也有了改觀,由於常年失修,屋檐漏雨,上世紀90年代,村裏重新修建了衛生室,三間磚瓦結構的房子,比以前寬敞了許多,還安裝了電燈,亮亮堂堂的,醫療設備也多了氧氣包、血壓計、心電圖儀器等。
最大的變化莫過於能買到藥品了,劉永生總是趁著空閒的時候,騎上自己的自行車或雇一輛三輪車,到潼關縣城或者渭南市去進藥,抗生素、消炎藥等這些基本都可以滿足日常用度。這期間,劉永生也儘量抽空去全國各地醫院或者學校學習西醫,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水準。
在這間衛生室裏,劉永生也救過無數生命,危重産婦、腦梗病人、患病兒童……都曾在這間衛生室裏,被劉永生用簡單藥物或者儀器進行救治,使他們有機會到更好的醫院接受救助。
不過,還是遇到了一些其他的困難,最難的就是防疫,這是基層衛生室的一個重要職能,每次劉永生挨家挨戶去接種的時候,村裏人總是嗤之以鼻,很少有人主動配合。劉永生總是坐在門口,親眼看小孩子吞下防疫藥丸,才安心離開。他從心底期盼,能夠提高村民的防疫意識。這樣一來,人們的“慌張”便能減輕許多。
2007年,新農合政策實行以後,上至三甲醫院,下至基層衛生室,村民看病均可以以不同程度的比例進行報銷。
自從實行了新農合,村裏人看病積極了,也沒有人賒賬了,以前賒賬的人很多,劉永生也盡著大家欠,但問題是,大家一欠賬,診所進藥或者買儀器設備就要借錢,一時間診所的運行陷入了新的困境。
在了解到基層的困難,為了改善基層醫療環境,2009年,渭南市出臺建設標準化村衛生室文件,要求對每個行政村補貼建設一所標準化村衛生室,潼關縣便在當年著手實施,給每個村衛生室撥款5萬元進行修整重建,基礎醫療設備也提供了成套配置。借此“春風”,荒移村對村衛生室進行重新修建,蓋成了如今的三間寬敞平房,配備了各項基礎設施。
緊接著2010年,渭南市對村衛生室實行藥品配送政策,對村衛生室全面推行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實行基本藥物集中採購、配備使用和零差率銷售。
這項政策實施後,劉永生高興地提到,他就不用自己進藥了,基層衛生院的用藥安全也得到了進一步的保障。另外,政策對村醫也有相應傾斜,對於劉永生的這樣基層醫療人員每年有12000元的補貼。特別是在公共防疫上,渭南市實施了市防疫單位配送疫苗,村醫領取接種補助,基層開展防疫宣傳,極大地提高了村民的防疫意識,各村鎮小兒麻痹發病率明顯降低。
如今,隨著健康扶貧政策在渭南全市的實施,每個因病致貧家庭都設定了包聯醫生,偶爾有劉永生能力範圍不及的病症,他就會及時打電話向縣上、市上的包聯醫生求助。
午後的陽光,溫暖舒適,劉永生剛剛走出衛生室,迎面來了一位村民,急乎乎喊他去看臥病在床的父親。劉永生轉身進屋,背起藥箱子,喊兒子開上2010年買的小汽車,轉身安慰村民:“不慌不慌,你爸那病我知道,備著藥呢,咱現在就走。”
不一會兒,車子便已消失在筆直寬闊的村道上……(供稿 渭南市委宣傳部 編輯 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