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消息:2018年以來,西安航空基地緊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推進航空産業的轉型升級。在全面創新改革試驗中,西安航空基地以制度融通、産業鏈融通、創新融通、平臺融通、資金融通、技術融通、科研人員融通的“七個融通”航空特色雙創體系建設為抓手,加快建設航空特色載體,匯聚航空雙創資源,著力提升航空産業配套能力,推動航空産業實現高品質發展,有效解決了航空産業門檻高、中小企業創業難等問題,在促進産業聚集、搭建供應體系、推動軍民融合、實現航空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制度+産業鏈” 打造國之重器發展聚集地
為了實現産業聯動共促,西安航空基地大力推進“制度融通”,充分發揮政府的調控作用、龍頭央企的引領作用和民營企業的配套作用,建立“協作溝通機制、區域協調機制、企業交流機制”三個機制,加快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以股權合作推進融合發展。西安航空基地定期召開聯席會議,與國有航空企事業單位共同建立“重點合作項目清單”,聯合實施企業家成長培訓計劃,設立産業合作聯盟,幫助中小民營企業提管理、開路子、拿市場,降低軍轉民、民參軍的制度成本。
在建立健全改革機制的基礎上,西安航空基地推進“産業鏈融通”,促進産業集聚效應充分發揮。西安航空基地積極實施項目帶動和産業聚集戰略,圍繞“小核心、大協作”航空科研生産體系建設,做好“強鏈、構鏈、擴鏈、延鏈”,通過全力保障重點型號生産來強化龍頭産業鏈,大力實施項目精準培育以構建民機産業鏈,營造協作配套良性生態以擴張配套産業鏈,深度挖掘航空市場需求以延伸服務産業鏈,形成較為完整的航空全産業鏈發展體系,更大程度上發揮産業集聚效應。目前,200余家企業已成為航空工業系統的供應商,部分民企成為航空關鍵部件供應商。
“創新+平臺+資金” 創建一流硬科技雙創基地
科技創新是長效發展的核心,西安航空基地不斷推進“創新融通”,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提升産業發展核心競爭力。西安航空基地聚焦細分專業領域,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構建協同創新體系,促進大中小企業交互共享創新成果。以企業為主體建成了陶瓷基複合材料工程化中心、航空大型模鍛件工程研究中心等20余個市級以上技術創新平臺,推動政産學研合作,開展關鍵技術橫向聯合創新。建立科技成果向科技産品轉化的“技術攻關+工程化中心+企業生産”的産業化模式,累計實施科技成果轉化項目52項,累計獲得知識産權授權1924件,其中發明專利452件。
圍繞中小民營企業需求,西安航空基地加快建設共享互動平臺,促進“平臺融通”,提升航空産業承載能力。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協作共享交流平臺、産業協作配套平臺和專業人員培養平臺四大公共平臺為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平臺保障,形成各方共贏、良性互動的創新創業服務模式。以國家航空科技創業服務中心為核心,“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園區”的特色雙創載體服務體系逐步成型,引進軍品認證、投資機構、成果轉化等服務機構42家,提供定制的保姆式服務,為50余家企業解決了民進軍難題。
“科研人員+技術” 助推創新科技成果轉化
在致力於技術創新的基礎上,加快創新成果産業化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根基,西安航空基地實施“四主體一聯合”模式,推進“技術産品融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企業為投資主體、管理主體、需求主體、市場主體,高校與企業共同實施科技成果聯合開展市場轉化,實現區域技術創新“集團作戰”。通過院所自轉、軍工自轉、院企聯轉、校企聯轉、軍民共轉、民企參軍等多種模式,以産品需求促發展,以産品互補促合作,推動一大批科技創新成果順利實現産業化。
經過多方的不懈努力,西安航空基地創新創業體系建設收穫了良好的成效,先後獲得“國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臺”“國家級眾創空間”“國家小型微型企業創新示範基地”“國家軍民融合科技服務機構”等國家級榮譽。目前,超過100家航空中小企業已成功孵化,成為中國航空産業鏈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2018年11月,西安航空基地還獲得財政部、工信部和科技部三部委聯合支持雙創特色載體建設專項資金5000萬元,加快打造特色載體推動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升級,構建獨具特色的區域創新創業生態環境。(文 田笑笑 編輯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