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報道(趙浚喆):12月23日,“空間太陽能電站系統項目”(命名“逐日工程”)啟動儀式暨高峰論壇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舉行。
空間太陽能電站在太空收集太陽能,然後轉換為電能,再以無線能量方式傳回地面,最後將微波轉換成直流電後送入普通電網中。據專家介紹,與地面太陽能相比,空間太陽能具有照射時間長、利用效率高、能流密度大、持續穩定、不受晝夜和氣候影響等優點。理論上,如果在地球靜止軌道上部署一條寬度為1000米的太陽能光伏電池陣環帶,假定轉換效率為100%,那麼它在一年中接收到的太陽輻射通量約等於地球上已知可開採石油儲量所包含的能量總和。
作為國家戰略基礎設施,空間太陽能電站是航天技術服務國民經濟和國家安全急需的一項超級工程,是著眼于國家能源戰略和人類福祉的一次深刻的能源革命。據悉,國家工信部等16個部委于2014年組織國內120余位專家論證後,提出了中國發展空間太陽能電站的發展規劃與路線圖。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院士段寶岩介紹“逐日工程”(攝影 趙浚喆)
近年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院士段寶岩帶領團隊,在空間太陽能電站領域展開了紮實的系統性研究工作,2014年提出了功質比(單位品質可發的電)領先世界水準的歐米伽(OMEGA)創新設計方案,得到了廣泛關注。該團隊先後發表多篇高水準論文,並初步完成室內驗證。經段寶岩院士提議並討論,將“空間太陽能電站系統項目”命名為“逐日工程”,取“夸父逐日”之意,喻示該項目將造福人類。
空間太陽能電站系統項目,落實國家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戰略、服務陜西經濟社會發展,構建國家級高水準科研平臺、打造戰略性新興産業的重大研發項目,該項目列入科技部重大推廣計劃,首個全系統、全鏈路太陽能電站地面驗證中心也將落地西安。
啟動儀式上,段寶岩院士就空間太陽能電站系統項目(“逐日工程”)承擔的研究內容、關鍵技術節點、技術指標及成果等進行了彙報。
中國工程院二局局長高中琪表示:“隨著空間技術和相關技術的快速進步,空間太陽能電站有可能成為實現可再生能源戰略儲備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國工程院一直對這個前沿方向的研究非常重視。希望通過此次論壇進一步推動這項工作新的研究和進展,希望空間太陽能電站的關鍵性技術研究能夠不斷取得新的推進。”
“逐日工程”啟動儀式現場(攝影 趙浚喆)
在啟動儀式上,陜西省“空間太陽能電站系統”重點實驗室和“空間太陽能電站系統”交叉研究中心同時揭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