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川市耀州區馬咀歐洲風情小鎮。 資料照片
延安蘋果種植面積達到377萬畝,在全國設區市排第一,國內每九個蘋果中,有一個産自延安。 新華社發
楊淩示範區斜上村獼猴桃喜獲豐收。 楊藝園攝
在富平縣馬坡村,村民正在自家門口曬柿餅。富平柿餅因品質優良遠銷國內外。 賈吉平攝
禮泉縣煙霞鎮袁家村確立“休閒文化興業、旅遊富民增收”發展思路,走出了一條獨特的鄉村旅遊發展道路。 本報記者 趙晨攝
關中灌區優質高産小麥連年豐收。 張岩攝
黃龍縣農民領到頒發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 資料照片
我國首個職業農民大專班在楊淩正式開學。 本報記者 趙晨攝
漢中茶産區被公認為地球上同緯度地帶中最適合茶樹生長的地方之一,茶葉産業成為帶動當地百姓增收的支柱産業。2018年4月27日攝于西鄉縣棗園湖。 秦顯禮攝
小麥田間病蟲害防治航化作業。 資料照片
現代化奶牛養殖園區裏的自動化擠奶大廳。 資料照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陜西,作為神農教民稼穡之地,是華夏傳統農業的發祥地,擁有“農業的矽谷”——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高舉鄉村振興大旗,推進美麗鄉村、美麗家園建設,陜西責無旁貸。
值得驕傲的是,按照“穩糧增收、提質增效、創新驅動”的總體思路,緊緊圍繞“紮實推進特色現代農業建設”這一主題,截至2017年,全省糧食“十三連豐”,産量穩定在1200萬噸左右。
陜西省按照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美麗鄉村建設再上新臺階。
2018年9月,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在楊淩設分會場,作為一個鮮明的文化符號,讓人們以節為媒,釋放情感、傳承文化、尋找歸屬,記住鄉愁、享受農耕文化的精神熏陶。通過展示農耕文化的悠久厚重,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有機融合,增強文化自信。這些都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題中應有之義。
陜西果業書寫陜西驕傲,我省穩居全國第一水果大省,蘋果、獼猴桃等都深受海內外消費者喜愛。數據顯示,我省蘋果産量佔全國1/4和世界1/7,蘋果汁産量佔世界1/3,果業拉動全省200萬農戶1000萬農業人口從業,承載著500萬人就業。
構建現代農業體系,做強特色産業,産業興盛成就鄉村巨變。以禮泉縣煙霞鎮袁家村為代表,在三秦大地形成了壯觀的美麗鄉村新形態。袁家村是走在時代前列的“龍頭村”,自從確立“休閒文化興業、旅遊富民增收”的發展思路,走出了一條獨特的鄉村旅遊發展道路,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是陜西踐行“五個紮實”要求、加快追趕超越的重大歷史任務,是落實“五新”戰略任務、滿足三秦人民美好生活期待的內在需要。按照鄉村振興戰略部署,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記者 張念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