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學峰(中)一家在舊窯院子
國際在線陜西消息:近日,寒冬時節,但曹學峰家舊窯院子在正午陽光的普照下卻格外暖和。500多只色彩斑斕的土雞在自由地追逐嬉戲,啄食著農家人自産的玉米雜糧等地道“土貨”,生産的是最純的土雞蛋。夫妻倆正在院裏忙碌地喂食和採蛋,“每天産出200多個雞蛋,一個能賣1.5元,今年可收入3萬多元。”這個貧困戶家庭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曹學峰(右)和妻子李霞在院裏給土雞喂食、收蛋
歷經坎坷 大學生淪為貧困戶
今年34歲的曹學峰2006年畢業于西安石油大學。具有大專學歷的他躊躇滿志,渴望擁有一份自己的事業,於是畢業後在一家國企幹了二年就辭職下海。
然而他的創業之路並不平坦,先後在榆林做過酒類行銷、開過服裝門市,由於缺乏經驗,都以失敗告終。幾番週折後城市似乎難以站穩腳跟,加之鄉村振興的暖風在他耳邊頻現,2016年曹學峰決定攜帶有著綏德衛校中專學歷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收拾好行囊舉家返回老家。
創業的失敗令夫妻倆心灰意冷,十幾年寒窗苦讀渴望走出大山,如今卻又要重新面對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書白念了,種地又不會,回來能幹啥。”村民們的閒言碎語更是刺痛著他們的心。
2017年5月這個沒有多少收入來源的家庭被評定為貧困戶。幫扶幹部走上門來,給他們講政策、找門路、鼓信心,夫妻倆再次燃起了創業脫貧的幹勁。
立志創業 小土雞“啄出”脫貧路
“只要肯吃苦,農村照樣可以打拼出一番事業,一定要活出個樣子給別人看看。”曹學峰暗下決心。
經過多方調研,曹學峰瞅準了養殖土雞這個項目。他四處考察周邊養殖戶的經驗,買來不少養殖方面書刊學習技術。2018年3月份,他貸了2萬元貧困戶小額貼息款,簡單建了個養殖場,又買了500隻雛雞,産業扶貧項目還給他補助了3000元,就此開啟了他的創業歷程。
面對這個從未涉足的新鮮事物,夫妻倆沒日沒夜的奮戰在養殖場,仔細研究總結土雞的生活習性和養殖技術,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精心飼養,很快成了養殖方面的行家裏手。
市場行銷專業畢業的曹學峰有著一套獨特的經營理念,“誠信辦養殖,生産最純的土雞蛋,創立屬於自己的産品和品牌。”他嚴格按照技術標準,利用自家種的苜蓿、玉米、雜糧等進行餵養,決不使用任何飼料添加劑。
2018年6月份,第一批土雞蛋成功上市,雖然價格比市場貴了點,但依靠親戚朋友的宣傳幫助,土雞蛋得到了消費者的喜愛,回頭客逐漸增多。他還開通了微信和電子商務平臺,利用網絡工具進行宣傳銷售,生産的土雞蛋市場供不應求。辛苦創業賺來得第一筆收入令夫妻倆欣喜不已。
妻子李霞利用自己的文化專長還為村裏兩個年級的8個留守孩子當起了老師。雖然賺錢不多還挺辛苦,但滿足了山村家長和孩子們就近讀書的願望,也是他們對政府和社會關愛的一種回報。
“來年要爭取8萬元的大學生創業貼息貸款,擴大養殖規模,做一名養殖業的職業農民,今後還要動員全村農戶抱團一起幹養殖。”徹底摘掉窮帽的夫妻倆蠻有信心地謀劃著他們的致富路。(文/圖 劉耀東 編輯 郭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