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申永貴發言。
村民向厚平發言。
熱烈的會場。記者陶明攝
9點多了,太陽仍然躲在山後不露頭,冬至日的秦嶺腹地小山村更加“凍人”。中西溝村2018年最後一次“院壩説事會”,從院壩移到了村部會議室。
很快,來“説事”的村民擠滿了長條桌,不少人跺著腳搓著手,年長者圍著茶爐烤火、喝茶。不時有人説著俏皮話,逗起一串笑聲。
“來來來,都進來,往前面坐!”滿臉笑容的村支書黎平富招呼擠在門口的村民。
“今天‘院壩説事’説3件事”,27歲的駐村第一書記楊琦,來村已經兩年半了,文靜秀氣,開場白也敞亮,“中央慶祝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咱們村也要慶祝慶祝,大家説説自己的體會與感受吧;第二個呢,年底了,請大家説説明年村裏應該幹些啥;還有一個,大家都曉得,上級確定每年要給我們村100萬元搞建設,怎麼用才能用得好,大家也要出主意哈!”
一個月前,中西溝村被漢中市確定為鄉村振興試點村,按照規劃,每年給試點村撥款100萬元用於鄉村建設,3年撥300萬元。
陜西留壩縣火燒店鎮幹部告訴記者,中西溝村“院壩説事”每逢雙月開一次,如今已經第3個年頭了。“村民的事村民説”,大家聽得進、記得住。一位村民説,“院壩説事”就是“打開窗戶説亮話”,“啥子都能説,什麼佔地呀、分紅呀,村裏的好人好事呀、歪風邪氣呀,都在會上擺清楚。懂政策、明是非,村裏少了好多矛盾,大家更知道該做啥不該做啥了。”
“為啥子不叫我”
“我來拋磚引玉吧!”第一個“説事”的是村支書黎平富。
“咱們村1982年土地正式到戶,打那以後,我們生産的糧食不僅夠吃,還有餘糧嘍!”他説,以前家家戶戶都是土坯房,後來村裏有了萬元戶,十萬元戶、幾十萬元戶,去年國家對農村貧困地區房屋改造又給了補貼,全村90%的村民都蓋起了樓房。“我們不能忘了改革開放,要讓年輕人知道好日子是咋來的。”
“我説兩句。那個時候衣裳是補丁打補丁,哪個像現在還穿上了毛皮孩子(鞋子),想都不敢想嘍。”50多歲的劉安花説起村裏和自己家的變化,不禁感嘆上輩人的艱苦與付出。“我要説兩個感謝:感謝父母養育之恩,感謝黨、感謝習總書記!”
“公路到戶,不粘腳嘍。”79歲的向厚平老人感慨“如今不論走到哪,水泥路直接‘打’到家門口”。
……
“為啥子不叫我?”
就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暢談變化時,一位老漢抄著手從門外擠進來,嘟囔著抱怨。火爐邊的村民趕緊給老漢讓坐。看來這個“重要”的“説事”落下了老人家。如今中西溝的“村事”都是通過微信群或是小組長入戶通知,有時難免漏掉了一些不會用智慧手機又恰巧出門的老人。
“我也要説兩句。”聽了談話內容,這位叫申永貴的老人站了起來。“這一二年,家家院壩修得好,生活變化大,都是習總書記關心咱們老百姓。我已經79歲嘍,生活好了,就想著多活一年半載,能看著我們村變得更好。”老人的話引來一片掌聲。
“我不説空話”
“説事”的氣氛越來越熱烈。坐在茶爐一旁的陳立軍按捺不住,“呼”地站起來,“我説兩句。”或是感覺他要“放炮”,身邊有村民試圖拉他坐下。
“我不説空話。”幾次推開拉拽的手,陳立軍嚷了起來,“我一説,大小幹部都不高興。”
見狀,主持會議的楊琦邊讓拉拽的村民放手,邊和氣地對陳立軍説:“你講嘛。”
“我要説,‘一村一品’村上沒做好。搞旅遊開發我不反對,可旅遊帶動的只有五六家,是少數人,多數老百姓沒有得到實惠。我們還有人出去打工,就是因為特色産業沒有發展起來,産業鏈沒搞起來。按黨中央的政策,不能光是個別人致富,要搞特色農業,形成産業鏈,讓大家都富起來。”
“陳叔講得好!還是陳叔有眼光。”楊琦接過話題,“旅遊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村裏的農家樂目前只有五六家,其他人沒有參與進來,也不要著急。他們搞好了,會有更多人開起來。旅遊積聚了人氣,發展特色農産品才能賣得出去。我們要按照縣上整體發展思路,在繼續打造旅遊産業的同時,下功夫把特色農業發展好,努力出産更多、更優質的野生山藥、板栗和香菇。使兩個産業互相促進,讓我們村更有名氣,山貨賣得更好,我們山裏人才能更富!”
從2011年起,留壩縣一邊圍繞得天獨厚的秦嶺自然風光做文章,發展全域旅遊;一邊通過旅遊業帶動産業融合,並鼓勵全縣群眾參與其中。
“陳叔説的值得我們認真思考,也希望您以後多給我們提意見,我代表大家感謝陳叔!”楊琦話音未落,掌聲再次響起。
“感謝我啥子,感謝國家好政策哈!”家裏種植中藥材,並且經常外出務工的陳立軍,見得多也想得多,自己的“吐槽”得到認可,陳立軍反而有些不好意思起來。
他扭捏的神態引來大家一片笑聲。
“做個啥衣服要大家説了算”
“下面我們來説説中西溝村未來發展規劃。”楊琦講,“希望大家集思廣益,把規劃摸清楚。我們還要通過專業的評議認定,落到實處。”
怕大家不理解什麼是“鄉村規劃”,黎平富打比方道,“這就好比裁縫裁衣服,現在政府給我們一塊布,需要做什麼,是做衣裳,還是褲子、孩子(鞋子),都要大家提出來,國家給我們試點撥款100萬,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具體幹些啥子,最後要讓大家都滿意。不能等三年後,國家投入了這麼多錢,咱們沒幹個啥子,所以今天要講清楚。”
中西溝村是留壩縣第三大村,近年來,在“美麗鄉村”規劃項目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快速提升。村裏道路硬化了,路燈亮了,村容整潔了,添了小型“主題公園”,許多人家門口還建起了小花壇。依山傍水、美景怡人,中西溝村的變化鄉親們心裏最有數。
楊琦説,“村裏的發展規劃,還有産業發展、配套完善、土地流轉、發展觀光農業,以及如何吸引遊客,如何吸引返鄉務工創業,大家有啥建議都講一講。剛才陳叔希望把旅遊收益擴大到更多人,所以我們更要大家共同來探討規劃。”楊琦的話,讓會場安靜了片刻,許多人開始思考。
快人快語的明庭芬率先開口:“我們山裏有很多野生板栗,可眼看著卻上不去,哪怕先建個吊橋,修個便道,人能上去就行。”
一位婦女悄悄告訴記者:“我們野生板栗好得很,現在就是過不去,有河攔著。”
楊琦説,“你提的建議特別好,到板栗林的橋已在規劃中,大家提出建議我們都會商議解決。”
一石激起千層浪,人們逐漸踴躍起來。向厚平又一次發言:“我的意見是要專款專用,鄉村振興要搞好,就要搞出個名堂出來,搞一些面子出來,搞不好人家下次不給了,一定要好好規劃。”
……
關於産業發展,村民要説的、想説的話,無疑是最多的。“大會發言”伴著場中“小規模交流”,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暢想著自己村莊的未來。
屋外,點點雪花不知何時飄落,落在已經收穫的田間,落在種植著木耳、香菇的大棚上,落在山裏的板栗林裏,落在村裏各具特色的民宿上……
雪花逐漸覆蓋鄉間便道旁的巨大石頭,上面鐫刻著“寧做螞蟻腿 不學麻雀嘴”的紅色大字,在冷濕的空氣中格外勵志醒目。( 記者方立新、強曉玲、姜辰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