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秦嶺,逆嘉陵江而上便到了鳳縣,這座位於陜西省寶雞市西南部的小縣城山多地少,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雖然農業規模不大,但特色鮮明,鳳縣不僅是陜西省蘋果産業基地縣,還享有“中國花椒之鄉”的美名。當地人民正是靠著這些品質優良的農産品,走出了一條産業扶貧的致富路。
在鳳州鎮馬鞍山村,寶雞市現代農林資源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與當地8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建立了幫扶關係,採用“公司+互聯網+合作社+農戶”的産業扶貧模式,吸納貧困戶為合作社成員,通過帶領他們開展花椒、木耳、蘋果等農副産品種植提高收入。
“我們與貧困戶達成長期供貨協議,並以高出市場價5%至10%的價格收購貧困戶符合標準的農副産品。”寶雞市現代農林資源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曹新會告訴記者,公司將經過加工包裝後的農産品冠以“古鳳州”品牌,並利用電商平臺拓寬銷售渠道,從而解決了貧困戶農産品滯銷問題。而産品加工、包裝等流程又為當地貧戶困提供了工作崗位,真正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脫貧。
“以前只能靠打零工維持生計,收入很不穩定。”在寶雞市現代農林資源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加工廠裏,馬鞍山村村民楊紅艷告訴記者,“自從2017年來到這裡上班後,每個月都能拿到2000元的工資,而且離家只有10分鐘的路程,中午還能回去給孩子做做飯。”
“我們除了提供固定崗位以外,在每年花椒、蘋果收購季用工需求量較大的時候,還會優先雇用當地貧困戶,每人每天可收入70元左右。這樣一來,既不耽誤他們平時務農,也解決了公司人手不足的難題。”曹新會説。
除了特色農産品種植,特色養殖業也為鳳縣帶來了明顯效益。
林麝分泌的麝香是一種名貴藥材,素有“軟黃金”之稱,國內市場價格為每公斤40萬元。目前,鳳縣共有林麝養殖公司20家,年産值超過2億元,養殖規模居全國之首。
立足良好的養殖産業基礎,鳳縣縣委、縣政府出臺了《鳳縣林麝養殖産業助力脫貧攻堅實施方案》,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了多種脫貧模式:一方面,貧困戶可以通過種植、採摘林麝飼草,到養殖企業務工等方式實現增收;另一方面,貧困戶可以利用扶貧貸款購買林麝,由企業代養,企業給貧困戶分紅。據悉,鳳縣農商行已經為53戶貧困戶提供了280萬元的貸款用於購買林麝。
位於鳳縣黃牛鋪鎮石窯鋪村的林麝産業扶貧基地就是由一家林麝養殖企業建立的。“我們與35戶貧困戶簽訂了林麝飼草種植收購協議,並招聘2名貧困戶到基地務工。”該基地負責人蔣本模介紹説,公司還與28戶貧困戶達成了44隻林麝代養的初步意向,貧困戶每年可從每只林麝身上獲得1800元的分紅。
隨著鳳縣林麝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全産業鏈發展模式的形成,林麝産業助力脫貧攻堅效益不斷彰顯。2017年,鳳縣林麝産業共帶動426戶貧困戶增收,人均增收1800元。“今年有望通過飼草供給、林麝養殖和務工帶動500余戶貧困戶實現脫貧致富。”鳳縣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