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開卷有益,1月到來,多位名家的新作集中亮相《人民文學》《收穫》《當代》《十月》等純文學期刊,為讀者帶來豐盛的文學大餐。
馮驥才的長篇小説《單筒望遠鏡》、王蒙的中篇小説《生死戀》、莫言的短篇小説《一斗閣筆記》、阿來的長篇小説《雲中記》等新鮮出爐,2019年的文學界令人期待。
馮驥才再現老天津風貌
馮驥才最新長篇小説《單筒望遠鏡》首發於今年第一期《當代》,並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單行本。這部近15萬字的長篇小説是馮驥才繼《義和拳》《神燈前傳》後的又一部長篇力作,30年的沉澱,使這部作品呈現出穿越歷史文化時空的厚重面貌,也書寫了馮驥才對歷史人性的透徹思考。這部作品通過單筒望遠鏡的意象勾勒全局,講述了一段歷史河流中的跨國戀情。古樸精緻的語言,行雲流水般的敘述,使100多年前的天津風貌和中西文化的衝撞躍然紙上。
無論是《神鞭》還是《三寸金蓮》等其他作品,馮驥才的文學風格十分突出,塑造的人物也活靈活現。在採訪中,馮驥才談起《單筒望遠鏡》這本書的創作心路時説:“這部小説在我心裏放很久。一個作家肚子裏不會只是一部小説。寫小説的時間不一定要太長,但放的時間一定要長。時間長,人物才能活起來。一旦你覺得他們像你認識的人,就可以寫了。20年來,文化遺産搶救雖然中止了我的文學創作,反過來對於我卻是一種無形的積澱與充實。我虛構的人物一直在我心裏成長,再有便是對歷史的思考、對文化的認知,還有來自生活歲久年長的累積。因此現在寫起來很有底氣。”
阿來講述對生命的敬畏
醞釀10年,繼2008年寫完故鄉回憶系列長篇小説《空山》之後,作家阿來的最新長篇小説《雲中記》,于《十月》雜誌2019年第一期刊發,單行本也將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推出。《雲中記》的內容跟汶川大地震密切相關。雲中,是汶川地震中一個消失的村子的名字,也是小説故事的發生地。
“地震發生後不久,不少人一窩蜂地寫地震,我當然也有寫的衝動。但是我每次有衝動開始寫的時候,我就會反問自己,還有沒有更好的寫法。還是再放一放。201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10週年那天,我突然被一個細節觸動,想起在地震中失去的那麼多生命,不禁熱淚盈眶。我覺得創作的時刻真正到來了。”阿來表示,他對自己的要求是,寫出對生命的敬畏,對人性的尊重,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王蒙、莫言新作不斷
年過八旬的王蒙仍然筆耕不輟,在今年第一期的《上海文學》雜誌上發表了短篇小説《地中海幻想曲》和《美麗的帽子》,在今年第一期的《人民文學》雜誌上發表了中篇小説《生死戀》。《人民文學》主編施戰軍評價《生死戀》説:“情感和血脈、空間和時間的溫軟、冷硬,全都攸關生命本該有的悲喜憂歡。可是道理説出輕巧,真真切切發生在人物和他們之間的過程,在《生死戀》貌似輕快的語調之下,迴旋著沉鬱頓挫、無法釋懷的人生咏嘆。”王蒙自己表示,寫小説的感覺是無法替代的,寫起小説來,每一粒細胞都會跳躍,每一根神經都在抖擻。
2019年1月號的《上海文學》中也發表了莫言最新短篇《一斗閣筆記》。《一斗閣筆記》含12篇短小説,分別以《真牛》《詩家》《蔥管》《錦衣》《仙桃》《茂腔》《褂子》《踩魚》《虎疤》《槐米》《深巷》《愛馬》為小標題,最短的才200多字,長的不過400來字,寫的依然是家鄉高密的故事,既有古代傳説,也有童年記憶,更穿插了形形色色的鄉間人物故事。《上海文學》雜誌社社長趙麗宏評價道:“這12則故事讓人聯想起《聊齋》和《閱微草堂筆記》,卻又完全不同於古人,這是一個當代作家對家鄉、對土地、對生命、對世俗人性的描畫和思考。”《一斗閣筆記》也在《上海文學》雜誌上擁有了新的欄目名——“短小説特輯”,但“短小説”並非小説新類,仍是短篇小説,只是強調其短。莫言的《一斗閣筆記》,為讀者提供了短小説的獨特範例。(記者 曹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