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大荔縣憑藉大荔面花這一傳統民間藝術,榮獲由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的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
據了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是文化和旅遊部為推動民間文化藝術事業繁榮發展、豐富活躍基層群眾文化生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設立的一個文化品牌項目。
大荔面花是久負盛名的面花之鄉,在渭北乃至全省獨樹一幟。
按用途可分為時令面花、喜慶面花和祭祀面花,是民間農婦用特等麵粉借助刀、剪、針、梳等工具,匯集了揉、捻、捏、搓、點等多道工序。
其造型藝術有花、鳥、蟲、魚、戲劇人物、各種動物和建築等,內容有祝福美滿婚姻、子孫興旺的鶼鶼饃。
有祝賀老人福壽雙全的壽桃,有春節拜年祭祖的花餛飩、花饅頭、花糕、花炸果等十幾個品種。
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大荔面花形成了獨特的地方特色和藝術風格。2007年作為渭北面花的代表(渭北面花製作技藝)獲批陜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藥王廟、花糕等面花作品多次獲得民間工藝大獎。
近年來,大荔縣著力加大對大荔面花為代表的傳統民間文化藝術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力度,設立了面花活動及傳承基地,挖掘培養省市縣傳承人11人,鼓勵扶持面花産業發展。2015年更是通過中央電視臺“心連心”《我們的中國夢-東西南北賀新春》欄目,讓大荔面花走進央視,被全國觀眾所熟知。
據介紹,大荔將以這次榮譽為契機,深入發掘和盤活當地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優秀民間文化資源,推動民間文化藝術生態的整體保護和創新發展,打造人文大荔品牌。(通訊員 黨宇傑 張亞林)
大荔花饃。